爱子不得其道,就是不慈。慈字之误用,在管教二字分不清。
(一)溺爱不明。自从有了小孩,爱之如掌上明珠,对于吃穿,尽迎合小孩的心理,养成骄惯性,好吃懒做,由习惯进而染上嗜好,吃喝嫖赌吸,无所不为,自身又一无所能,成为流氓,丧德败家,妨害社会,触犯国法,成为罪人,受刑亡命。这种恶果,皆由溺爱二字之因所造成,不慈孰甚。
(二)不管不教。有了小孩,只知道养,美衣美食。对于小孩言行动作,任其性之自然,不教也不管,这又错了。小孩天性未离,此时若不好好教导,渐渐性流为情,情流为欲。初则放荡于礼法之外,渐至入于下流社会,很是危险。不但品行不端,行为不正,将来招灾惹祸,后患不堪设想。昔有囚犯某到了法场临刑时,要求法官,见他母亲一面,死也放心。法官哀怜他这番孝心,许之。他母亲来到法场见面时,该囚犯要钻他母亲怀里吃一口奶,其母爱子心切,听其子之行为。其子竟将其母之乳头,一口咬下来,其母大痛喊叫,说可要了我的命了,好狠心哪!其子接口说,你的心比我还狠得多呢!想当初我小的时候,偷了人家的东西到家,母亲不管我,还很欢喜我,所以我大了,便做了贼,因犯法定了枪毙的死罪,这是你不管我,养成我的偷盗心,送了我的命。我心狠,哪知母亲送了我的命,比我还狠得多。这段事,当儿子的固然不对,当母亲的算对吗?这是不管,也就是不慈。至说到不教,关系更大。古人教小孩,能食,教以右手吃饭先让老人吃。有食物,老人不分给不要。能言时,教以数与方名。教他见人行礼,恭敬长上,孝敬老人,大了自然能孝能悌。若不教导,便不知礼节,不知尊卑上下,习惯成第二天性,养成逆子,不孝不悌,为父母的,不能辞其咎。所以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这是放任太甚,也是不慈。
(三)管得太严。有了儿女,恨铁不成钢,自己孩子,总得比别人强。儿女稍有差错,非打即骂,毫不留情。原来父子是主恩的,威多恩少,便失慈的真道,使儿女对于父母,初则畏之,渐疏远之,甚则离心离德,这就是管之过严,亦非中正之慈道。以上三种,均不合慈道。真正慈爱儿女的,从小就教养兼施,由胎教、襁褓教、婴儿教等等,处处留心。小孩发育不全的时候,固在善养,但养中须有教。在小儿初学会说话,先教导他明白老人的称呼,叫爸爸、叫妈、叫娘、叫爷爷奶奶、叫伯父叔父、姐姐妹妹、哥哥嫂嫂等,使他知道尊长亲亲,慢慢再添字,问爸爸安,妈妈好等的话。等他会走会行动的时候,教他行礼。有了食物,教他先奉老人,让给哥哥先吃,知道孝悌之道,谦让之礼。少有点好处,必须夸赞他,或用相当的奖励鼓励他,更高兴,能实行。小儿有了过错,不可先打他,更不可骂他。先说明是非,使他知过必改。善言开导,不可体罚,免伤他的自尊心,自然小儿能迁善改过。千万不要骂他,骂则口出恶言损德,老人听着还不愿意。更不可一错便打,把孩子打完了,小孩还不知道为的什么,打得直迷瞪眼,生出毛病来的很多。教小孩说话,先提说祖上的德行,老人的好处,一家人的长处,大家都爱听他的话,小孩无形中生出爱敬老人的心。小孩渐渐长大,教导他洒扫地,接待客,见客行礼、问安等等细事,然后大了,入校求学,养成端正人品,立身行道,扬名显亲,有功于世,有德于人。这才不亏天覆地载,父母所生,为天地的孝子,古今的完人。人人能如此实行,世界哪能不太平呢?然追本溯源,还是归功于父母之教养有方。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