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书信篇】
一、人在世间
人在世间 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当行至趣 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 无有代者 --大经
一周前拜读三月三十日之来信,要我表达意见,实感惶恐。我也是苦界的一个又愚又痴、烦恼具足的众生,所见所闻,所悟所解,自无超胜之可言,难免诒人笑柄,何况又没有社会常识与经验。既无点墨可谈,强而谈之,自然会错,甚而文不对题。不过好在都是知己,讲对讲错不过嘴就是了。
「佛弟子在社会工作中的态度」等:既是佛弟子,应有佛弟子的气质,无论站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以佛弟子的香光薰陶他人,引人入佛。不过话又说回来,所谓「佛弟子」者,佛的弟子也,是佛的学生,学佛的人,还在学的学佛人,在学的过程中,有学得成,有学不成的。又,末法众生,学而难成者,比比皆是,因而「佛弟子」三个字,实在很难承当。
《论语》曰「随遇而安」,《中庸》曰「无入而不自得」,这是君子之事。《孟子》曰「豪杰之士虽无尧舜亦兴」,这是豪杰之事。俗云:「时代创造英雄,英雄创造时代」,这是英雄之事。吾人都是愚下凡夫,此亦难以承当。
学佛之人,应该质直,不充体面;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在什么岗位说什么话。没有能力或没有兴趣,能培养就好,不能培养就应退步回头,以免自恼自苦。何况佛弟子以学佛为第一:有妨害自己学佛的,再好皆应舍;有助益自己学佛的,再坏也应就。不过,古人云:「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命」就是宿业,我们大多都是随着宿业在走。《论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古德云「知命者于人无怨」。《菜根谭》云:「诿罪掠功,小人之事;掩罪夸功,众人之事;让美归功,君子之事;分怨共过,盛德之事。」又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大经》言:「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以上都是学佛的人应知应学之事。
《法华经》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世间之惬意事、乐事,都是相对,非究竟。乐是苦因,一息不存,便是来生,六道四生,随业受报,轮回未出,必堕地狱。若能体会地狱之痛苦,则一刻也不能自安。深悟无常,切求出要。「白骨章」要每天念一遍,可提醒自己。晓得有无常,不被世间荣华所迷、俗乐所染。法然上人之遗言,也要每天念一遍。告诉自己,不但自己要早日信心念佛,也希望他人早日信心念佛,这是悲心的培养与表现。
自觉罪恶深,常存罪恶感,此种人较难开悟,不过较容易信受弥陀救度。这就是二种深信之信机即信法。
有受戒才有破戒、犯戒可言,没受戒只是道德上的一般罪。甲女不但身犯,心也在犯,只是不觉没反省而已。若论甲乙二女所受的染污,都是一样大,只是有觉有不觉而已。「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此语非出自《论语》,这句话是站在世间观念为世人凡夫设想而言。一切唯心所造,若此心炽盛,即虽无身犯,亦必堕落。《楞严经》言:「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圆觉经》言:「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如果没有淫欲,即已超凡入圣,哪还会有众生的性命!一切众生,无不随业牵引。有时出生为贞女,有时出生为淫妇;或许此生为僧,持戒清净,或许来生为富,恣纵淫逸;六道未出,梵行未立,任谁也不可轻言「我已如何如何!」知此,应不虑自己之善恶,而唯有一任弥陀之悲救,弥陀无碍之光明,不受凡夫善恶之障碍。
都是凡夫,都有烦恼,不管已信未信,都有不能高兴之时。天性豁达乐观者,即不知生死轮回、未有信心,其人亦终生欢喜过日。业障深重、烦恼炽盛之人,即使信心决定,亦难免笑颜难开。不过,心意柔软,反求诸己,是信者之特色。
学佛之人,受授要有分寸,不可苟且,应知凡事无论巨细都有因果。权益之事,更不可侵犯,以免偷盗。
从来信中,知大家于弥陀救度之信心尚未确立,应更加努力,切莫看轻。人生的大事,是生死轮回,古德云:「世间大事唯生死,不念弥陀更念谁。」人生的目的,是信心念佛,经云:「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四日
二、人生之目的(一)
向着净土前进的人步步都踏着永恒的爱时时浴在不灭的光中
人,都有欲望。欲望有净不净,有深不深,有显不显。所言「欲望是成长的原动力」,则依净欲将使人成佛,依不净欲将使人下堕。
其实,人之欲望都是不净、有污染、而且深。虽不显露,却如暗流,可谓根柢深植。平时按兵不动,一到想起心修行时,欲望便起,处处成障。因此修行乏力,直觉地狱之火一直燃烧着身、燃烧着心,那个时候,只有绝望。所以,人一到最后,无不绝望。因此,《无量寿经》言:「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人生下来是为了什么?
活着是为了什么?
死后又成了什么?
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不知人生的目的而活着,不是没有意义吗?不是迷迷糊糊地在过日子、蒙着眼睛往无间地狱迈进吗?
释尊说:「人命在呼吸间」、「人生无常」、「人生是苦」、「必堕无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但自己的心行,岂非彻底地在跟释尊唱反调,以行为来表示否定吗!
这世间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佛而存在的,是为了学佛而生活,为了念佛而生存,否则一切的一切便全部失去了意义。
人生的大事是「后生一大事」,「后生」即是死后的世界。五戒成人,十善生天。人生在世,戒、善俱缺;因此,后生必堕地狱,人生的目的在于解决这「必堕地狱」的后生一大事。此生很短,而未来无尽,无尽的未来是往生极乐或堕落地狱?唯有这才是人生的大事,这大事不解决,生而为人的意义便失去了。
要解决这后生一大事,自己没有力量,诸佛菩萨也没有力量,这十方世界中,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才有力量,而且弥陀的存在,就是为了拯救我们这必堕无间的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不能使我们往生,弥陀便放弃佛的资格,无资格称「阿弥陀佛」。而今,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在说法度众生,我们唯有任凭、随顺弥陀的救度,不论自己的善恶、贤愚,投入弥陀的怀抱,过安稳的日子。
我能存在是弥陀之荫
我有今天也是弥陀之荫
虽然依旧忧悲苦恼
但弥陀使我领受那永不绝望的安慰
弥陀生命充满在我心中
弥陀光明环照在我身上
向着净土前进的人
步步都踏着永恒的爱
时时浴在不灭的光中
今天 明天 永远
译古德嘉言共勉:
◆ 世间之难住多忧 即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 亦是入菩提之导
◆ 苦生于欲而劳身 名出于我而费心 知命者于人无怨 知足时于世无求
◆ 见朝结草尖之露 思此身脆弱不坚 就夕立空中之烟 悟世事梦幻无常
◆ 求而应求法之缘 慕而应慕道之友 报而应报佛之恩 谢而应谢师之德
一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三、人生之目的(二)
人生在世,谁能免死?偏营眼前之事,不虑后世者,愚也!
人到底为什么而生?又为了什么而活下去?非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生存的目的又是什么?
你这样每天过着同样吃、睡、工作的生活可以吗?你的人生就这样结束满意吗?这些事你曾否考虑过?生而为人,若对这些不加以深切思惟,就太枉费生而为人的价值了!
你们听闻佛法有段日子了,应该知道得人身是极为困难的,这种困难度实在太难以形容。当听到得人身如掌中土、如盲龟浮木、如高山垂线时,心中有何感想?若没被惊吓到当晚睡不着,显然善根太浅、根器太钝了。如果认为那是天方夜谭,是乡村老太婆的迷信,那真是「一阐提」了!
听闻佛法,要以法印心,深入思惟到自己就是那样。人身既然难得,可见一旦失去人身,后生便要堕入三恶道。即使幸而为动物,应知被割被烹之后、摆在桌上的那块肉就是自己;一般人每天杀生吃肉,只怕连当动物的缘都说不上,除了地狱,别无去处。既是这样,则若今天一死,今天就要承受地狱中无法形容、难以忍受之苦。而人生无常,此身脆弱,人随时都会死,地狱之火就在每一个人脚下。善导大师说:「三恶火坑,临临在足下。」这比什么都现实、都严厉,是真可惊可怖,不是儿戏。这是人生之大事。学佛就是要知道人生有这一大事,而在今天这口气还在时,立刻把握,非解决不可。尽管每个人之性情、趣味、事业各有不同,但只要生而为人,就有这件大事,而且非早日解决不可,否则若还能不恐怖、不惊慌,岂非愚顽不灵?
我们知道有这人生之大事要解决,有这人生之目的要完成,但世上还有更多的人未闻未知,而这些人都曾是自己生生世世以来的父母兄弟,怎忍心看他们堕入火坑,承受遥远漫长的火烤油煎之苦而不动心?因此,应该发起大志,要救度自己,也要想度他人,而能救度自己及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的,唯有弥陀伟大的悲愿。
不用说这要下很大决心,似乎很难。但请想想,人生到最后得了什么?又带走什么?岂不是「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吗?人们常藉口说民生问题很重要,是的,但只要不饥不寒,便可度年度日。「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人为虚假的事付出一生,却将真实佛法的事看作业余,而在工作、娱乐之暇才想到学习,这谈得上聪明有智慧吗?人生在世,谁能免死?偏营眼前之事,不虑后世者,愚也!
另外,从事布教也很重要,使这法门深入民间,散播到各阶层,引接每个人,所谓「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善导大师)。若能如此,则是将道业、学业、事业三者贯串,三者合一。不像一般学佛者,道业是学佛,研究的学问却与这没相关,而事业、兴趣就离得更远了,这样一生的光阴、精神、力量分散开来,难以集中、专一,多么可惜!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奋起,地狱必须离,极乐须求生。
青年人啊!你要竖耳倾听:弥陀在呼唤,群生在哀嚎。
青年人啊!你要深刻觉悟,世事梦幻不真,人生老少不定。
青年人啊!你要即时放下,勿迷于私欲,勿为五斗米折腰。
青年人啊!你要恢弘其志,要坚定不移。法门需要你弘扬,群生需要你救济。
青年人啊!你要给大众带来往生的信心、不死的希望,带来踊跃的欢喜,天上天下无可伦比的价值与意义。
青年人啊!不要为了尝一滴蜜,而使自己及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永在恶道,万劫不复。
青年人啊!你要有大志,不要迷心丧志,伟大的弘法事业在等着你。
青年人啊!你要充满使命感,任重而道远。弘法是家业,至死而不渝。
青年人啊!请你细思,为弥陀的家业,为广大的众生,岂非真价值、真意义。
青年人啊!你要早日解决人生的大事,完成人生的目的,才有人生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青年人啊!你要知道,向净土前进的人,步步都踏着弥陀慈悲的爱,时时浴在永远不灭的光中。
《乐邦文类》云:
「噫!梦幻非真,寿夭难保,呼吸之顷,即是来生,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时不悟,佛如众生何。 愿深念于无常,勿徒贻于后悔。」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
四、人生是梦
在既梦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弥陀慈悲的救度,被弥陀所拥抱的人,是世间第一幸福的人。
再怎么强调说明都不会过分的,是学佛的事。
学佛要知道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善恶报应」等事实(因果报应的道理是佛法的骨干)。同时以出离为动机(亦即是「出离心」),以解脱六道的生死轮回为目的(这是最低限度—— 再高一层即是发菩提心),才可称为真正佛教徒。因为佛的本怀是要众生在今生就直接脱离六道之生死轮回。因此,真正佛教徒必须是不贪恋财色、名利等世间欲乐(有出离心),了解世间虚假、人生无常。所有万物,一切是非好坏、成败得失、苦乐祸福等只是宿世之因与今世之缘暂时的和合,其本身没有一个自体,既非固定不变,也非永远不灭。有了这个观念,才具有学佛的正见,这也就是所谓的「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但这对世间人来讲,实在很难,几乎无法做到。(若以一般法门来讲,无法也得设法做到,否则岂非永永远远都要轮回受苦)。所以真能做到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因出家的动机与目的都是为了出离也,就是要摆脱世间的一切烦恼束缚,而向着出世间涅槃寂静的目标前进。但若身虽出家而心未出家,则只是挂个名,不是事实,只是形似,而不具内涵。所以彻底言之可以说:「出离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者多如牛毛,能如此者少如凤角)。虽然如此,佛又不忍众生永受轮回之苦。即使烦恼重,不能在今生脱出三界,但至少来生不要堕入三恶道受苦,起码也能再生为人或生天;既不受苦,同时还必须能够遇到佛法,有学佛的缘;因此详说五戒十善的功德,目的就在这里。所以来生为人或生天只是个跳板,博个再有学佛的因缘,这是极不得已的,而不是以生人或生天为目的,更非要人注重人天的福报,因为人天的五戒十善是世间法,尚有污染、非解脱道。
但话要谈回来,世上有谁真正具足五戒十善的功德?虚假不实、嫉妒谄媚、贪财好色、自私自利惯了的众生,业深障重,烦恼强盛。单单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中的一戒都守不清净,何况十善!
经中说:
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又说:
心口各异,言念无实。
又说: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试问我们大家,有谁不是这样,这其实是所有人的形貌。然而其后果是如何呢?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又说:「一切众生,必堕地狱。」所以唐朝之善导大师悲叹的说: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意思是说:大部分的人,其行为是「罪恶凡夫」,其命运「永在恶道,无出离之缘」。如此的众生(我们大家),实在是无法形容的可悲可怜,无可奈何的可哀可叹,故佛说:
一切众生,都是可怜悯者。
能发出离心是「大丈夫」,是真「出家人」,是真「学佛者」。但其他绝大多数的「常沉恶道,永在轮回」的众生怎么办?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也就在这里显现出来。
阿弥陀佛老早就已深深知道我们就是这样的众生,承受常没常流转之苦,而感同身受地说:「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因而为我们经过五劫的时间发了四十八愿,又为我们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累积菩萨行,然后完成令任何人都能往生的净土与力量。弥陀的愿为我们而发,弥陀的行为我们而修,弥陀的功德都是为我们,都是我们的。因有弥陀的成佛,只知作恶、不会修行、无愿无行的众生,但能回心念佛,便白白拥有了解脱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还来娑婆度众生的功德。
但我们若对此事未闻未知未信受,则依然是个造业凡夫,轮回受苦;若有闻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则必生弥陀净土。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的众生;未生极乐,即是极乐的菩萨。弥陀的光明永远摄取不舍,弥陀的功德纳入我心,弥陀的光明摄护我身;我在弥陀光明中,弥陀在我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烧木,一体不离,我与弥陀共起卧,共出入,成为「我苦恼弥陀苦恼,我安乐弥陀安乐」之佛凡一体之身,虽是凡夫,却位同菩萨。佛法虽多,唯有弥陀救度是拔苦与乐的妙法,是转凡成圣的神丹。故极恶深重凡夫,获得弥陀金刚的救度,便蒙诸佛金口的赞叹说:「则我善亲友」、「次如弥勒」。
人生的目的就是学佛,学佛的目的在于今生离开轮回,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弥陀救度的愿力,才能离苦得乐,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的目的在于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
佛说「人生是梦」、「人生是苦」。在既梦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弥陀慈悲的救度,被弥陀所拥抱的人,是世间第一幸福的人。
我早晚都在盼望着,所有的人,都成为世间第一幸福的人。
一九九二年四月八日
五、学佛的目的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学佛可以启发心中的智慧,导正旅途的步伐。没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痴盲目的。不知学佛,其一生是空过悔恨的。
十几天前曾寄去一封信,不知收到吗?我是个愚笨的人,虽然学佛,依然没智慧,在佛法上不能给你恰如其分的引导,颇感歉疚;但茫茫人海,却在异地相逢,岂非无因?唯愿凭此因缘,使梦幻短暂、生灭无常的人生,步入真实永恒、不生不灭的境界。一切众生,都可怜愍,我早晚都在盼望着,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悟入佛法,超脱生死,虽然事关各人善根,但此心念,无时或止。你是个有善根的人,只二十几岁就请了经文佛书去看,想一窥佛法的奥妙,并且自动参拜佛寺,又请求盖章,想让巡礼的脚印永留痕迹、永保记忆。在京都的留学生,你是最虔诚的(出家众除外),不禁令我心底感动。
佛法可以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
学佛可以启发心中的智慧,导正旅途的步伐。
没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痴盲目的。
不知学佛,其一生是空过悔恨的。
此生即使再怎么幸福快乐,都是短暂而有缺陷的。如果知道有永恒的未来,而同时寻求对未来的超越,则今生的幸福快乐便能获得圆满而且永恒,所以凡是人,都要学佛,都非学佛不可,因为人生的未来没有第二条路。
佛法可以增加人的智慧,但佛教的最后,不是智慧或知识的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是生死的问题。学佛若只是拥有智慧与知识,也不能使人超凡入圣,即使再有智慧,也会做恶事,再有学问也会起恶念。无论是谁,都无可奈何地对此从内心发出悲叹。何况世上有更多的人没缘学佛而无智慧,也有更多的人念恶行恶,心中充满着苦恼,而此生既是苦恼,来生依然苦恼。佛说:「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学佛就是要解决人类今生及后世的苦,这是本质的问题,学佛若忘了这一点,那佛学就会只成为哲学,学佛也失去了重要的内涵而没有意义。
顺便寄去两块念佛的录音带,韵律优美,能深感人心,能解人愁闷,希望你能喜欢。
不管是谁,学佛始终都要「一向专信阿弥陀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才能使每一个人生前获得大安心、大满足,死后决定生净土、成佛果。我说这种话,难免会给人武断、蛮横之感。其实念佛法门,若就其平常而言,没有其他法门比这更平常了;若就其高深而言,没有其他法门比这更高深了。但愿我有智慧也有机会跟你讲解念佛法门的奥妙,因为这是万法的结晶,也是佛法的结论,是释尊出世的本怀,也是吾人学佛的目的。
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九日
六、救度来生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四月三十日来信敬悉,我依然如旧,一切安好。
能伴母同旅异国风情,既参学观光,又尽孝思,为你高兴。
其实人生如旅人,天地如客舍,但应该思考的是,悠悠天地,辽辽古今,而刹那人生,到底占了什么份量?何以会有我?我是什么,我从何来,又将何去?为了什么而生下来,又为了什么而活下去,不得不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人生旅于天地之间,是否有何目的?再如何长寿快乐,也是电光石火,瞬息便逝,这样的人生,究竟为了什么?没有目的之人生,说得上有意义有价值吗?且死后是有是无?不知死后是有是无的人生,再如何长寿富有快乐,心底仍然免不了潜有莫名的不安与苦恼。
人的内心之底有着莫名的不安苦恼与孤独寂寞,肉体虽有同伴,心灵没有同伴;现在虽有同伴,未来没有同伴。因此人生没有真同伴真亲友,人生谁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始终都是孤独而寂寞。古人说:「偏营眼前之事,不虑后世者,愚也。」人生有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但今生很短,未来世无穷。无穷的未来,极难再度当人,大多堕入三恶道。三恶道时长苦重。度脱来生之苦,决定在今生,因此有生之年,必须完成救度来生,这件事是每一个人「人生的大事」,解决这大事是每一个人「人生之目的」。不知此一大事的人,其人生无目标;不知此一目的之人,其最后的感觉是「一生空奉公」。
人生有限,欲望无穷,越是成就,越不满足;一旦临终,万物离散,一想到死,心中不安。若能解决轮回之大事,则虽贫乏,亦是人生之大胜利,大安心,大满足。
因此,人生有两件事,无论是谁都非知不可:
人生之大事(即「必堕恶道」之后生之大事)
人生之目的(即解决人生之大事)
同时,人生无论是谁都非学佛不可,因为唯有佛法才能说明此两件事。
何故会有人生之大事?
如何完成人生之目的?
唯有佛法才能照亮心中的黑暗,指出人生的方向;唯有学佛才能启发心中的智慧,导正旅途的步伐。没有佛法,其人生是愚痴盲目的;不知学佛,其一生是空过悔恨的。
人生不是为了工作吃饭而已,工作吃饭是为了维持人生的一种手段;而人生的生存却另有其目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达成此目的,若不知或忘记此目的,他的人生是白过而无意义。希望你一面学佛,一面工作,世间唯有佛法才能满足自己,才是真充实,否则内心之底,谁都会有空虚之感。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早晚都在盼望着,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完成人生之目的。诚然事关佛缘,但此素怀,无时或止。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四日
七、观经九品
一息不来,即入报土,日日在弥陀光明中,无异处处在弥陀光明土。
《观经》九品与《大经》三辈,仅是开合之异,本质是同,皆是诸善万行(含念佛)之自力回向往生,生处谓之化土。九品见佛之迟速与胎宫之五百岁,都是大概地表示时间性之长短,无一定的时限。九品亦是大分类,论品应是无量品,随其业因之大小胜劣,所见之佛身亦大小胜劣,所住之处亦大小胜劣,数有限量,相有定相,与报土之相即无相、无相即相、容融无碍之妙境不同。
至于「同处异处」之说,古来多主「同处」,然有「同处异质」、「同处异见」之二解:
同处异质:同时同处存在,但实质相异,真实报土是酬报弥陀十八愿所成就之广略相入无碍之妙土;而方便化土是十九愿之人,其所修之业因乃是有相,依其相所成就,故广略不融,数有限量,相有定相之土。
同处异见:化土行者,在报土中不知报土,在近以为远,一相二见,故成二土,皆是机感所使然。
若全凭佛愿之往生,则无品位高下之异,一味无别,无量光明土。所谓:「清净报土,不言品位阶次,一念须臾顷,……」
信心欢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光明摄取,始终不舍;一息不来,即入报土。日日在弥陀光明中,无异处在弥陀光明土。
报、化二土乃依《大经》所分,天台四土乃圣道门之人自力修行自力证果之阶次。若欲和会,则常寂光属极乐之「真」实报土,故谓之「横超」,余属化土。故《大经》言:「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往生论》言:「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研习此法,目前只能从书上阅读,磁带上听闻,并思惟机法二种之义。早晚课诵极简单,唯以诵经(《小经》或《大经》)、念佛、回向(净土宗丛书后面版权页的回向偈)。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八、道心悟性
《大经》言: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道心坚,悟性高;广读经论,博识经义;思惟敏捷,辩才无碍。可知宿昔为佛教中人,未来是法门龙象。良可赞叹,实可同庆。尤其慧眼见真,能于诸法门中,专重净土;于净土门中,独尊善导。可谓不只三四五佛,已于无量佛所,植此宿善。《大经》言: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善导大师云:
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则生欢喜。
此法宜以平浅语言敷演,必要时再引用经文为证;或以某段经文为主题,而作浅白之解释,但令人易闻易晓易信便可。因为此法是易行道、易往之教,现生正定聚,往生即成佛。不选择僧俗贤愚善恶,一味平等,绝无条件,主动来救。此法虽极玄妙,亦极平常;横说竖说,但欲令人知其要处,否则玄则玄矣,于己未涉。
此法顺序而言,应先辨明圣净差别:
圣道门是「修行」之教。
净土门是「救度」之教:弥陀已成就二种回向,赐与众生,众生信受之,当下获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虽尚无此能力,然如太子诞生,长大必继王位;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证佛果。
《大经》言:「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异译亦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又言:「说经行道皆如佛。」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运称名便可。《大经》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长在一生)。《小经》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经文皆谓:闻说阿弥陀佛,信心发起之时开始,一生之间,唯执持名号之称名念佛。此之称名,亦是无造作,所谓「念佛以无义为义」。亦即「僧俗善恶不选择,时处诸缘无拘碍」。
○○纯金朴玉,僧之豪杰,法之干城。其智慧学识,非净可及。若能潜心专研善导教法,切磋琢磨,则将见其广长舌相遍覆神州,以至全球矣。
九、救度是佛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现贤善精进相,以知自己是罪恶凡夫,既无至诚真实心,亦无清净不染心,毫无自力,一切皆任佛力。
所询问「在」或许是「有」之误,而「花」应是「华」之讹,净亦以为然;只因原本(续藏)是此字,故虽觉有误,亦不敢更改,除非有最初原本的依据。经典自古代代抄写相传,难免脱句讹字,所谓「字经三写,乌焉为马」,遇此情形,宜上下文反复推敲,取其义,不依其文,以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系辞)孟子亦言:「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造罪是人,救度是佛。」既信佛力,自知其罪甚深,除地狱外,无栖身处;除净土外,无得救法。在信受间,自知应忏悔而无忏悔心,应惭愧而无惭愧心,其罪恶实不可形容,如是之人,佛德薰心,心多柔软,常仰念佛恩,欲以现生行「还相回向」之普贤行,而深感心余力绌;如是之人,欲善而不能,何况故意为恶,以恶为庄严?断无此理。若其藉口弥陀慈悲救度而放浪形骸,则可知其未深深体会机法两种深信,非真实信者,未蒙佛恩,故其言行无佛德之薰习。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现贤善精进相,以知自己是罪恶凡夫,既无至诚真实心,亦无清净不染心,毫无自力,一切皆任佛力(不断烦恼得涅槃)。外若现贤善精进相,则是内外不相应。
虽然如此,其行事为人,对己有良心,对人有爱心;念念常思己过,言谈不论人非。能宽谅他人不计较,因知自己亦蒙弥陀之大宽谅故;能布施他人不悭吝,因知自己亦蒙弥陀之大布施故。(实则深知自己罪深恶极,无宽谅他人之资格,故亦无所谓行忍辱之感。)而于父母周遭之人,有感恩心,以有此身此境,方获信心,得脱三界故。
又第十八愿「唯除逆谤」之文,显明不漏群机之外,亦是诫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亲邻等纲常伦理、去恶行善之意。《大经》下卷五恶段之文,即是具体说明此意。故第十八愿及整部《大经》圆说真谛与俗谛,无遗无缺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十、谦不受赞
幸蒙诸佛大悲于苦者,引入佛门,致使辗转值遇弥陀救度;深觉佛恩难思,悲喜莫名。
承蒙雅称慧净为「大善知识」,实深感激。但净一点也没有资格,丝毫不可承担。若法师知道净的生平,就不会如此称呼。净以宿业故,自幼至今,智商极低,可谓愚劣懈怠。小学时代,考试往往零分;长大成人,坎坷困顿,无以立足社会。幸蒙诸佛大悲于苦者,引入佛门,滥厕僧伦,寄食十方,致使辗转值遇弥陀救度;深觉佛恩难思,悲喜莫名。今虽有刊行净土宗之典籍,亦是就其现有书物,藉净出家之名义出版而已(教界重出家众故)。论净之愚,实无有著作之力,且一切皆是诸缘已具,因人成事耳!净独占其名,难免僭妄,实是无惭无愧之甚矣!向后幸莫以此相称,庶几少增罪咎。信心念佛者,四海皆兄弟。净幸得与诸法师同信弥陀救度,同预净土人天之众,喜中之喜,无过此喜,真真何幸如之矣!
若论弘扬净土,净何人哉,岂有此能力;幸得两位法师,悲心真切,学德服众,将见神州法运,由此而煽;弥陀教法,因之而兴。
净土法门,信佛救度,一向称名;无义为义,全凭佛力。若能就「净宗大纲」或「大经五文」(《无量寿经》附录)等为经,再以三经其他要文,及列祖要语为纬,以之弘扬,净想如此或可抓住重点。又此法根源在第十八愿及其成就文,而其内涵不出善导大师机法两种深信之外。收放皆不离此,则要中之要,如掌中物欤!
净愚钝,既无辩才,又不会文章,祈愿弘扬净土能得其人,是所焚香祝祷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