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
佛教与小乘
佛教虽然在见解、修法、行为和结果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具备菩提心。 一般说来,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的南传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流传于汉地与藏地的汉传与藏传佛教,则属于大乘佛教。既然属于大乘佛教,就应当具备菩提心,而不能丧失菩提心。 比如说,
净土宗与
禅宗,是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教派,但如果在念佛与参禅过程中缺乏了菩提心,就不能成为大乘的法,有大乘之名却无大乘之实,因为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的。 同样,比如说,供曼茶罗究竟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呢?有些人认为,供曼茶罗不可能是小乘法,因为它属于密乘的修法,故而理所当然属于大乘法。甚至也许有人以为,用金银珠宝等上乘物品所供的曼茶罗就是大乘法;用大米、青稞等粮食与沙砾等劣质物品所供的曼茶罗就是小乘法。 但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既不在于所修的是什么法,也不在于供曼茶罗所用供品的档次优劣,而是取决于修法的动机。如果有人在供曼茶罗的时候发愿:但愿以此功德,能够令一切众生与我同时成佛。有了这样的发心,就算得上是大乘佛法;否则,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供曼茶罗,就只能算是小乘法。 同样,几乎所有的
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基本上每一天大家都要以礼拜、供灯、供水、供花等方式来供佛。这些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呢?如果在供佛之际,我们的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那么就算得上是大乘法;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供佛,就是小乘法。依此类推,平时的念诵
佛经、烧香拜佛等等,也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只有有了菩提心,才能修持大乘的显宗和密宗;反之,一旦缺少了菩提心,大乘显宗和密宗的修法就根本无法修持。在没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只能修世间法。稍好一点,也只能修持小乘佛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菩提心的修法,一定要瞭解菩提心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关键的。 虽然我在《慧灯之光》中曾反反复复地提到这一点,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次提醒,并鼓励大家修菩提心。既然我们自称为大乘的修行者,就必须深刻牢记并再三串习大乘的入门之法--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呢?有些人认为,在日常
生活中行持善法,比如
放生、
布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身于扶贫、救灾等慈善公益福利事业等等,就是利益他众的菩提心。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普贤上师言教》以及《慧灯之光》中,也宣说过菩提心的定义。作为菩提心,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如果不具备,就算不上是菩提心。比如,根本不信佛的外道或者无信仰者去布施财产、亲自照顾病人、帮助他人等等,其发心就不但不是菩提心,而且离菩提心还差得很远。 那么,究竟具有什么条件,才算是菩提心呢?第一个,要有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所谓“慈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每一个众生不但今生能获得幸福,而且在乃至 菩提间的所有轮回当中,都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快乐。这不是口头上的宣言,而是发自骨子里面的真情实感;所谓“悲心”,就是从心灵深处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众生在 乃至菩提间的所有生命轮回当中,不遭遇任何痛苦,远离一切痛苦。慈悲心的物件,不仅仅是自己的亲友,也包括自己的仇敌;不是指一个村落、一个国家,或者仅仅是人类,而是包括六道众生在内的所有生命。如果对他们都能一视同仁,做到像平时我们祝愿自己能永远幸福快乐,永不遭遇痛苦那样迫切的程度,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这其中所包含的平等理念,是释迦牟尼佛特有的伟大思想。在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文化、任何教派的各种思想当中,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对每一个众生生起平等的慈悲心,是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 既然我们希望所有的众生都永远快乐、不受痛苦,就应该为此而付出实际的行动,就要往这个方面去努力。在大乘佛教中,这些实际行动被称为六度,也即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的基础是慈心与悲心,在此基础上,才能真
实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般若六种波罗蜜多。如果缺乏慈悲心,六波罗蜜多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 为什么为了一切众生的幸福就必须要成佛呢?因为,现在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能力非常有限,不要说度化无穷无尽的众生,即使想让身边仅有的几个亲人,比如有些顽固不化的父母去信佛、念佛等等,我们都无能为力,又何谈度化呢?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可以想像得十分美妙--要发菩提心!要度化一切众生!但自己的实际能力却十分有限,这些宏伟而远大的目标离我们尚有一段距离。缩短这一距离的方式,便是修行。通过修行,就能成佛,一旦成佛,就具备了度化众生的能力。 不管是释迦牟尼佛,还是法王如意宝,所有的先辈都告诉我们,要想度化众生,首先自己必须获得一定的成就。如果自己尚未成就,还像其他众生一样自身难保,仍在六道轮回中徘徊,又怎么去度化对方呢?因此,只有在获得一定成就,并具有相应能力以后,才能实现度化众生的目标。 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就呢?成就的最高层次,就是成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佛果,这是最顶点的、至高无上的成就。一旦成就这样的佛果,从此以后的唯一工作,就是度化众生,亦即让一切众生了知生死轮回,令其通达如何从轮回中寻求解脱之路,并最终顺利地迈向解脱。 我们不要以为,在成佛以后,就可以挣很多钱,就能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穷之人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年老的人能够老有所养,让身患重病之人能够痊愈康复,就是成佛以后的事业。虽然大乘佛教也不排斥这些作法,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却并不是这些。我们可以想像,即使自己能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变得很富有,又能怎样呢?仅仅解决了生活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吗?就没有痛苦了吗?决非如此!这只是解决了暂时的问题,却没有根除更为可怕的生老病死之苦。 因此,我们不应以狭窄的目光来盯住眼前的暂时问题,而应具有一定的远见,尽力从根源上断除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一旦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只要能具备成佛的决心,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现在不能立刻成佛,立刻去度化众生,但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这就是菩提心的内涵。 因此,菩提心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因为它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某一狭小范围内的生命,也不是为了解决他们的温饱等暂时性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所有生命生老病死的根本性问题。我们所发的菩提心,就应该是这样的菩提心。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这种思想如此伟大、如此崇高,我们又能否抵达这一目标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诸位佛陀以及高僧大德等成就者们也不是天生的成就者,他们都是从凡夫开始起修的。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密勒日巴尊者,他也是从一个平平凡凡、罪业深重的人起修,因为相信因果,相信佛陀所指点的成佛之路,并能以坚定的信心和胆识勇往直前、决不回头,所以最终获得了成功。在印度、汉地以及藏地,只要有大乘佛教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也应该能够做到,只要我们能模仿他们的作法,追寻他们的足迹,就一定能获得与他们同样的成果。总而言之,成佛的机会是绝对存在的。 我们不要把菩提心简单地想像成世间的慈善福利事业,要知道,菩提心的两个条件都十分伟大,这并不是世间的慈善所能企及的。 我们怎样才能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只要有了这样的方法,就能令这种观念融入内心,就一定能达到成佛的目标。 我在《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今天也再一次建议大家,在没有生起菩提心之前,就不要急功近利地做修大圆满、修禅宗法门的打算,而应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菩提心的修持上来,因为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灵魂与生命。 怎样才算是有了菩提心呢?前面已经介绍了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所以不用问其他人,我们只需扪心
自问。只要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反之,如果没有具备两个条件,就没有菩提心。既然没有菩提心,就失去了大乘佛法的灵魂与生命,这样一来,我们的所谓修法还能剩下什么呢?就像失去了灵魂与生命的行尸走肉一般! 因此,虽然大乘禅宗、生圆次第等等是非常殊胜的修法,但对于根本不具备大乘佛法基础的我们而言,又能修什么禅宗、修什么大圆满呢?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所有的修行都必须讲究一定的次第,如果次第被打乱了,修行就无法成功。所以,我们务必要修菩提心。 这些观点的根据,都来源于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的对,我所说的就不会错;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的不正确,我所说的也就错了。在佛法的问题上,谁也不敢信口开河,随意篡改释迦牟尼佛的片言只语。但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不会有错。因为这些都是有根有据的,都是由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的亲身经历来证实过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实地走到了佛陀所说的尽头,并亲自体验和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 因此,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应当怎样修持菩提心呢?昨天我们也讲过,四个外加行是菩提心最关键的基础。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修持外加行,整天心中所挂念的,都是自己的享受安乐;脑子里所想的,都是如何挣到更多的存款。已经有了汽车,还想得到更高档、更新款的;已经有了房子,还想得到更宽敞、更豪华的……既然如此,我们还能再去考虑众生的事情吗?还能想到什么度化众生吗?决不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想解脱,又怎么会去考虑众生的解脱呢?所以,修菩提心的前提,就是适当地放下对世间的贪着。 前面也讲过,我们都是凡夫,不可能一开始就放下一切执着、一切贪心,佛陀也没有这样要求我们,那是最后的事情。在人生有限的几十年当中,即使过得比较优越,佛也不会反对,但如果仅仅为了这一点,就付出巨大的代价,投入毕生的精力,那就不划算、不值得了。所以,我们可以让生活过得简单、朴素一点,将剩余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考虑自己与众生的解脱。把珍
贵的时间花在修行上--修出离心、修菩提心,才算得上是没有荒废人生。 如前所述,中国每年有二十万人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自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穷得吃不起饭,生活难以为继,而是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高度的生活压力,他们脆弱的神经承受不起这样的逼迫,所以选择了自杀。虽然这是很愚昧的作法,但凡夫人本来就愚昧,他们想不出别的办法,就只有选择一死了之。 我们现在就是要明白,生活品质的高低只是生存的方式而已,人生还有更重要的远大目标,这些鸡毛蒜皮的区区小事不值得我们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如果心中有了菩提心,哪怕生活得十分艰苦,也会过得很快乐、很轻松。这是每个具备菩提心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既然人有聪慧的大脑,有思维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发挥自己的功能,要着眼于更深层、更远大的目标。所以,我们应当树立起菩提心的观念,应当将佛陀灌输给我们的,具有平等、宽容、和平等伟大思想内涵的菩提心,作为生存的目标、人生的意义。从此以后,我们在世间就不会活得很劳累、很辛苦;更重要的是,从今以后,我们就有了正确、伟大、崇高的人生目标。由此可见,佛教不但不是消极的,而且还是十分积极的。 在瞭解到菩提心的殊胜之处以后,很多人都会对菩提心生起欣羡、向往之情。那么,怎样能具有这样的菩提心呢?怎样能缩短与菩提心的距离,而尽量去靠近菩提心呢? 具体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已经讲过,《慧灯之光》中就说得更为详细,很多前者没有交待的细节,后者都有了清楚的说明。你们只需将二者彼此对照,互为补充,就能得到一个极为完整的修法,所以今天无需广讲。总的来说,就是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这些修法既不是我发现的,也不是某人胡编乱造杜撰出来的,这都是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以及修行到最高顶点的历代高僧大德们,将自己在修行当中的心路历程,完完全全地告知后人,从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 虽然我们现在也有一定的慈悲心,但这样的慈悲心还远远不够。首先,我们目前所有的慈悲心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自己的父母亲友,即使范围再广一点,也最多就是几十或者几百个人而已,所以还谈不上平等;另外,虽然我们现在也希望自己的亲友能获得幸福--工作顺利、衣食无忧、心想事成……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能过上好日子;自己平时为了父母儿女的健康、长寿等所谓“幸福”,也付出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却没有往更深的层次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更没有为他们的解脱做过任何努力。所以,现在我们就应当重视菩提心的修法,并竭力使自己能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 前面我们已经讲述了菩提心的概论,下面开始讲论典的内容: 为什么在已经具备出离心的基础上,还要修持菩提心呢?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这四句,就是要修持菩提心的原因。如果出离心修得非常好,却没有菩提心,这样的修行就会朝着自己解脱的方向发展,因为在有了出离心以后,就必定会修行,而且会修持解脱道,但却只会前往声缘阿罗汉的方向,而不会往成佛的目标迈进。这样一来,就不能品尝菩提果之大乐了。 所谓“菩提乐”,是指成佛后的快乐。虽然在成佛之后不会有分别念,因而也没有世间人所认为的快乐,但由于远离了一切痛苦,所以也称之为快乐。 前面也讲过,此处有必要再次重复一下,修行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比如说,我们都认为,上班挣钱是必须的,如果不挣钱,就会缺衣少食,生存就会面临威胁,因而我们必须去挣钱。这是公众的一致看法。 但我们必须知道,与上班挣钱相比,我们更需要修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还处于轮回之中,如果不解脱,将来必然会经历无数次生老病死的痛苦。哪怕一个人只活十年或者五年,在来不及衰老的时候就已经死亡,但即使在这短暂的人生当中,也会饱受生、病、死苦。对于每一位众生而言,在漫长的轮回之中,都将经受成千上万次的生老病死,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我们该不该作好充分的准备呢?今生暂时的饥渴寒冷,与无穷无尽的轮回之苦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由此可见,修行比挣钱重要得多!我们需要生存的能力,但我们更需要修行! 我们往往在身体比较健康,工作比较顺利,身心没有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会认为人生很美满,所以也不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但在面临某些致命打击,或随着年龄逐步迈向衰老,在即将面对死神召唤之际,就会猛然意识到:原来人生并不是像自己原来所想像的那样完美,其中也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痛苦,在面对这些痛苦的时候,科学、哲学等学问根本就用不上,这已经不是世间学科所能解决的范围了。不仅这些学问无能为力,包括世间人所崇拜、向往的金钱、权力、名利等等,都无能为力。 对于寿数穷尽的人来说,即使找到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即使遇到医术最高明的扁鹊华佗,也不能起死回生。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依靠药物可以彻底地解决病痛之苦,并长生不老地活到今天。对他们而言,唯一的拯救之方、救命之草,就是以前通过修行所获得的修证。有无修证境界的人在面对生老病死之苦的时候,是迥然不同的。虽然释迦牟尼佛与众多成就者也会在表面上示现圆寂、死亡,但实际上他们却能自由自在地来去,虽然你们所见所闻的不多,但我们却亲自见闻了很多这样的事实,从这些成就者面对生老病死的事情上,就能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彻彻底底的自由。既然我们有了能获取自由的条件,为什么不为自由而努力,不去争取这样的自由呢?因此,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修行,是我们既无法抗拒,也找不到理由来推脱的。 我们需要生存,但我们更需要解脱! 如果要解脱,就必须要修行,千万不能不把修行当成一回事,只是在有空的时候才打打坐、念念经,没有空的时候就得过且过,而应该将修行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这样在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才会有所收获。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都是赤条条地来,两手空空地去,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带走一分一文,在命归黄泉之际,带走的既不是银行的存款、豪华的别墅、名贵的汽车,也不是亲密的伴侣、慈祥的父母、心爱的子女,能够跟随我们来,并伴着我们去的,只有修行以及通过修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如此,而且也只有它们,才能挽救我们的生生世世,才能改变我们的
命运。 佛教徒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的说法,我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都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数,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学佛呢?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因此,为了打破这些观念,为了超越这些因缘,我们就必须修行。 下面言归正传,继续宣讲论文。 说一千、道一万,总而言之,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以上四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就只能成为小乘的阿罗汉,而不能成为大乘的菩萨,所以我们必须修菩提心。 既然如此,那么,菩提心的修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加行的修法就是思维,并通过思维来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比如禅宗讲究“无念”--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思维;虽然在密宗的不同层次中,最后也有与禅宗相近或者完全一致的修法,但密宗并没有一开始就要求不思善、不思恶,而是要求在刚开始时要去思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非常粗大的习气,如果不改变这些习气,就无法进一步修行。 当然,在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下,有些根基非常成熟的,类似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也会开悟。一旦能够开悟,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这样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也许在几千或者几万人当中,才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幸运者,我们自己是否属于这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呢?这就很难说了,因此,我们要保守一点,要从最低的阶层往上走,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思维,从而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 什么是错误观念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常、乐、我、净这四个念头,就属于错误的念头。一般说来,凡夫的无常观是十分薄弱的,我们一向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绝对可以活到明年、后年,或者可以活十年、二十年,从来就不去思考我是否能活到明年,下一个月我是否还活在人间,这件事情在我有生之年能否做完,虽然对这一切,我们都没有任何把握,但我们却仍然自欺欺人地固守这些错误的想法。 正是这些错误观念,才使我们耽误了很多一去不复返的时间,错过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机会;正是这些错误观念,才使我们有了烦恼,从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业,并因此而流转轮回,无从解脱。如果一直保留这些错误观念,而不将其推翻,除非我们能够当下证悟,否则就无法真正修持解脱道。 所以,我们就是要这样思维、思维、再思维,这样思维有什么用呢?因为,我们现有的精神或者意识,是既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的,这是它特有的功能。如果我们想让它学好,就要通过思维来让它明白道理,消除以前所有的,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没有从更深层次去思维的,诸如“一切都是恒常的!”,“我不会死!”,“我 是幸福的!快乐的!毫无痛苦的……”简单想法,让它明白“寿命是无常的”,“轮回是痛苦的”,“自我是不存在的”等等的道理,在它明白以后,就会自觉自愿地去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才会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思为猛烈四瀑冲” 这句话,是讲人生的痛苦。 虽然“四瀑”的含义可以有几种解释,但此处简单来说,就是指生老病死四大河流,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四大痛苦。上至高官富豪,下至庶民百姓,所有人都处于这四大河流之中,都必须承受四瀑的惊涛骇浪之冲击。 人类的基本痛苦,是在生、老、病、死四大痛苦的基础上,再加上求不得、不欲临、爱别离、怨憎会这四个痛苦,这样就有八种痛苦。 什么是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呢?我们都知道,无论有钱、有权的人也好,还是有智慧、有势力的人也好,谁也不能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想不遇到什么,就可以避免什么。每个人都是想要的求之而不得,不想要的拋之而不去。其中前者即为求不得苦,后者则为不欲临苦。 另外,我们不愿与之分开的亲人,却终究要分手,就是爱别离苦;我们不想遇到的仇敌,却难免会碰头,即是怨憎会苦。 以上八苦,就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痛苦。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慧,任何人都会面临这八种基本痛苦,这是人类共同的痛苦。 每一个人都不例外,即使这一世平平安安,谁能保证死后的下一世也能安安稳稳呢?即使年轻时无忧无虑,谁又能躲过衰老的台阶、死亡的门槛呢? 既然身处善趣的人类都有如此之苦,那么三恶道的众生就更是苦不堪言了。 由此可知,六道的所有众生都处于痛苦之中。 现在有些有钱人既傲慢又愚蠢,始终简单地认为:“我是有钱人”,“我永远都会有钱”,“什么事都可以用钱来解决”,既不反思自己的过去,更不考虑自己的将来,只是以短浅、简单的目光去看待一切,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但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钱决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佛教的制高点上去思维。 世俗人也会这样认为,即使自己平庸无能,但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就可以拥有宽广的视野,就能看得很远,就能看出很多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同样,如果能从佛的视点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就能高瞻远瞩,发现许多前所未闻的境界。 首先要思维的,就是众生的痛苦。 比如说,大街上随便的某一个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他吃得好、穿的好,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有何压力,有何痛苦,但如果往后推,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又会怎样呢?他会永远保持今天的状况吗?不可能!总有一天他会衰老,会死亡,会经过中阴恐怖而孤独无助的阶段,如果没有修行,他终究会堕入地狱、恶鬼道,会变牛作马,到那时,他还会如此快乐吗?这样思维之后,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轮回痛苦就能有所体会,而不会再有前面所讲的某些有钱人的愚蠢想法了。 “难挡业索紧束缚”,每个人都有前世与今生所造的业力,这些由自己所造的业力,像绳索一般将我们紧紧地束缚在轮回当中,谁也无法阻挡。 “困于我执铁网内”,所谓“我执”,是指我们对自我的执着。这个执着,就像钢丝所编成的铁网一样,是分外坚固与牢实的,而不像一般的渔网可以轻易地弄破。作为流转轮回的众生之一,我们早就落入了我执的坚实之网当中。 “无明黑暗所笼罩”,每一个众生都有无明,无明的黑暗笼罩了整个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陷入了漆黑的深渊。只有佛陀的智慧之光,才能驱散这份幽暗。除此之外,世间的任何知识、文明,都无法将其消除。 因为我们很愚昧,不知道如何取舍,该做的兴味索然,不该做的却乐此不疲,从而导致了这些不愿接受的结果。 平时为什么我们必须去面对很多自己不愿面对的事情呢?这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上帝等造物主给我们安排的,这些都是愚昧无知的下场。因为愚昧,使我们种下了这些结果的因,所以必然会感受由这些因所产生的果实。有因就必然有果,这是自然的规律。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辗转投生三有中”,众生反反复复、不由自主地投生于三有,这次生命结束之后,还有下一次生命;下次生命完结之后,还有再下一次的生命。世世代代都在轮回中辗转徘徊,永无出头之日。当然,如果轮回当中始终无忧无虑,那么既便永世无穷地流转轮回也无所谓,但轮回中却并不美满,而是充斥着难以承受的种种磨难, 所以极其痛苦。 “不断感受三大苦”,三大苦的第一苦,是“苦苦”,就是我们能感觉到的生老病死等等痛苦。因为这些痛苦十分明显,哪怕是小至蚂蚁、蚯蚓之类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够感受到,是大家一致认同的痛苦,所以称之为“苦苦”; 三大苦的第二苦,是“变苦”,就是我们尚未感觉道,而由佛陀特意提醒告知我们的痛苦,也即世俗人心目中的所谓“快乐”。虽然这些看似快乐,但这些快乐却并不是永恒的,总有结束的一天,当这些快乐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惆怅、颓丧,甚至苦闷至极而不可自拔。 比如说,当孝顺的儿女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很幸福、很温暖、很安全,所以希望能与父母永不分离,但这种团聚却不会维持到永远,总有一天,年老的父母会相继离世。在父母弥留之际,父母儿女都会承受痛彻心肺的分离之苦。为什么此时会感到痛苦呢?这就是以往的幸福感所带来的后遗症。正是因为有了往日的幸福,才会感受到后来的痛苦;如果之前没有相聚的幸福,大家平平淡淡,甚至形同陌路,其后也就不会有痛苦。也就是说,这些痛苦的源泉,就是先前的所谓“幸福”。如果用长远的目光去审视这些所谓的幸福,不但不是什么幸福,反而成了一种痛苦,所以称之为“变苦”; 三大苦的第三苦,是“行苦”。为何称为行苦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身体等等,都是与烦恼共存的有漏法。凡是有漏法,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痛苦之因,故而称为“行苦”。 所以,在轮回当中,充满了上述形形色色的痛苦,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轮回是痛苦的。 在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轮回是幸福美满、快乐无比的。但务必认识到,在昙花一现的快乐之后,将会出现漫长而又难忍的痛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六道众生都处于惨不忍睹的状态,而这些正在遭受痛苦煎熬的众生,都曾是对我们恩深似海的父母。虽然我们在一生当中只有一对父母,但如果往回看就会发现,从没有边际的轮回之始直至现世,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难以计数的生命始末,都经历了无数次投生与死亡,在这些无边无际的过程当中,又有哪一个轮回众生没有做过自己的父母呢?因此,包括蚂蚁、蚯蚓、蚊子在内的每一个众生,都作过自己的父母。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是知母。 具体的修法,在《慧灯之光》当中已经讲过多次,所以此处无需再讲。 为什么要修知母呢?因为,如果不修知母,我们就没有责任感。比如,大街上有人因为车祸等等而受伤,很多人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感受,只是意识到这里发生了交通事故而已。因为平时看到的交通事故很多,所以大家都司空见惯,只会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而不会拼命地去抢救伤者,但如果知道受伤的当事人是自己的家人,我们立即就会感到悲伤、难过,并想尽一切办法去救治伤者。 我们就是这么偏私,当这些众生在做自己父母的时候,我们会对他们产生亲密的感受,并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痛苦,但在投生于下一世的时候,无明使我们忘却了前世的父母双亲,所以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如果有人指着一条蚯蚓并告诉别人:“它曾经是我的父母!”很多人都会觉得荒唐可笑,但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现在通过观修知母,我们就能具备责任感,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尽心竭力地度化他们!”这样就有了菩提心的基础。 那么,该怎样去度化他们呢?首先我们自己必须获得成就,必须成佛,这就需要去寻找解脱之路。这样一来,就具备了完整圆满的菩提心。 虽然这次没有宣讲具体的修法,只是介绍了一个菩提道的见解,其中的内容大家都比较容易全盘接受,但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还需要身体力行地去修。如果不修,就永远不会有收获与进步,就永远与解脱相隔万里。纵然面临着种种生活压力,但也不能放弃修行。有些人会想:我现在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开身,等到退休以后,一定好好修行。但谁能保证自己能活到那个时候?谁又能保证到时候一定有时间呢?此时不修,待到何时? 我们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如果能从中抽出一两个小时,其余的时间用来做世间法,应该完全足够了。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维持生存。学佛的人就应该本本分分、认认真真地去修。 目前汉地居士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喜欢讲神通,比如什么神奇的梦境啊、自己看到什么佛菩萨啊等等,一门心思地去追求这些“境界”。但是,即便今天有个人可以从这个大厦的二十九层楼飞到对面的楼上去,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跟着他一起飞过去吗?即使飞过去,又怎么样呢?能解决我们的生老病死吗?不可能的!像我们这样的人要见到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佛为我们指定的路,是稳固、踏实、符合实际的路,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地沿着这条路去走。 虽然在修行过程中会自然出现一些神通,我们也不排斥这些神通,即使产生了神通,我们也不要理会、不要在乎,因为神通永远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外道会有神通,中阴界的众生也会有神通,甚至饿鬼道的可怜众生都有神通,但他们都没有获得解脱。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安全、可靠、准确的脱离轮回之路。这样的解脱之路不是依靠神通,而是要用佛陀,以及已经穿越了这条路的修行人所传授给我们的智慧来指引。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神神道道的,居士们聚在一起既不讲佛教的见解,也不讲出离心、菩提心修得如何,怎么样可以获得解脱,而是今天说这个人有神通,明天说那个人梦见过佛菩萨,不仅其他人会认为佛教就是迷信,而且自己也会离解脱越来越远,因此,我们一定要改掉这些习气,珍惜这些修法,要有条不紊地去修。 学佛人首先所需要的,就是虔诚、单纯、纯洁的,不能以其他神通之类的东西所动摇的稳固之心。只有始终保持这种心态的人,才能学佛、才能成就。 “是故当发殊胜心”,因此,我们就应当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修菩提心,其他的修法还用不用修呢? 在此可以告诉诸位,如果修好了菩提心,就顺其自然地解决了其他诸如消除业障、积累资粮的问题,所以就不必分门别类地去一一修持其他法门。 那为什么又要另行安排忏悔业障、积累资粮等等一系列的修法呢?因为,在没有
皈依三宝、清净业障,福报资粮尚未足够,或者在没有上师加持的情况下,仅依我们自己的能力,是很难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的,所以就要从各个方面去努力。 虽然大家都非常渴慕禅宗、大圆满的境界,但我们必须知道,没有菩提心的人是无法真正修持禅宗与大圆满的。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就可以成就,那么佛陀又何必为后人制订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呢?我们总不能认为这是为别人准备的,而不是给自己准备的吧! 以上节选自
堪布慈诚罗珠《三主要道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