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牒的历史:不仅是出家人的“身份证”,还曾充当货币职能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朝廷为了平定叛乱,需要筹措大量军费,于是采取右仆裴冕之计算,于各府置戒坛度僧,收取“香水钱”。当时,仅太原一地,通过卖度牒,十天左右竟得到100万缗。
安史之乱平定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军阀势力通过大量发放度牒的方式来搜刮钱财,谋取暴利。如徐州节度使王智兴在泗州设置戒坛度人出家,用大减价的方式出卖大批度牒。人们成群结队地渡过淮河,只要每人交两缗钱,就发给度牒,根本不用举行传戒仪式。
宋代的田赋、徭役、杂税比唐代更重,但只要获得度牒,就可以免去大部分负担,因而度牒的身价也就越来越高。在四川地区,一张度牒的官价是1000贯,而黑市价格是1600贯。
有的人为了得到度牒,竟干起了杀人劫牒的勾当。据《涑水记闻》记栽,有一人与一位僧人结伴同行,途中杀僧而劫取度牒、僧衣,自行披剃为僧。
宋代曾发行纸币,由于通货膨胀而大幅度贬值,而度牒的信用却很好,朝廷有时就用度牒来开支各项费用。如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为了兴修8期上的堤岸,曾向朝廷上书,奏请发给度牒万道,作为治湖筑堤的经费。朝廷批准了苏轼的奏请,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苏堤春晓”的美景。
度牒在宋代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用它直接购物或出卖后转购货物,又可以兑换钱币,放债受息,朝廷官府也用它替代纸币或硬市开支。由此可见,度牒在宋代社会经济中部分担当了货币的职能。
这种度牒制度,元明清三代沿袭未改。由于这种制度弊病很大,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诏令废止。
从此以后,僧尼只有戒牒而无度牒,寺院传戒也就漫无限制了。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