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间佛教”?星云法师最简洁的解释是:“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
生增进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他的理想是:佛教一定要走向人间化、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艺文化、事业化、制度化,乃至国际化。 初到台湾时,星云法师主要在宜兰弘道,1967年依托信徒支持在高雄县大树乡购买土地,从此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并由“人间佛教”出发,定下佛光山“十六字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宗旨,致力推动人间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这“十六字箴言”乍看之下平淡无奇,但若如实如法、正心诚意地去体悟、去执行,则会发现其博大深奥不下三藏十二部经典;其穿透感染超越世间一切待人接物的宝典。 “十六字工作信条”的精髓在一个“给”字,首先自己必须充满信心、欢喜、希望、方便,才能“给得起”,这就是人性善美的开发、自我素质的提升;其次展现了“施即有福,舍才有得”的情操,生生世世受用无尽。星云法师的一生,都是从“给”而成就出来的。 参访佛光山各地道场或事业单位,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感:僧俗两众,不论工作如何繁重忙碌,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一副举重若轻的风仪。来客只要提出要求,无不有求必应,顺心妥帖;甚至心里想要的,还没说出口,他们都已经设想准备好了。其实那是因为他们在精神、态度上都以佛光人四大工作信条作为依据,彻底融入动静举止、身心血液之中了。 以文化弘扬佛法 “从大陆到台湾,正值弱冠之年的大师,除了对佛教前途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更具有年轻人独具的创意和想象力。他通过写作、投稿、编辑报刊杂志、举办文物展览,已略知现代传播工具潜藏着难以言喻的爆发力与影响力,尝试切入这个领域。” 星云法师为弘扬佛学曾运用多种传播手段。他首创《佛教之声》节目,领导佛教徒到电台播音,在众多广播电台创立《觉世之声》、《信心门》、《禅的妙用》、《生活的智慧》等,充分借用现代传播工具传播佛教。1957年,大师首创制作了佛教唱片,以后伴随着卡拉OK、KTV开始流行,佛教又通过CD、VCD、DVD,甚至电脑、电视、手机、PDA的方式传播,开创了“声光化电,摄受众生”新局面,真正让佛教文化由封闭到开放,进而走出寺庙深院、走向社会大众。 以教育培养人才 星云法师说:“没有教育,纵有再高深的教理、再众多的经典,谁去研究呢?所以必须要提倡教育。佛伽,要有佛伽的教育;信徒,要有信徒的教育;甚至于儿童、妇女,也要有儿童的教育,妇女的教育。”这样的理念引领着佛光山开展教育事业。 星云法师及佛光山在培养僧伽人才方面的努力,40多年从未间断。星云法师一生以教育为职志,其热忱、信念从未改变。他以身作则,不言而教,举凡做人、处事、为学,无所不包,无所不含,都是最好的教材。他苦心办学,求贤若渴。当年台湾南部地区缺乏师资,许多老师都是他三顾茅庐,从台北殷殷延请来授课的。 发展至今,佛光山的佛伽教育在建设、体制、课程及教学上不断改
革求新,同时具有国际宏观的愿景,堪称中国佛教有史以来最完整的佛学教育机构。 以慈善福利社会 秉持佛教慈悲为怀、民胞物与的精神,佛光山的慈善及社会福利事业除了物质援助,一定伴有佛法教化,发挥明白因果、净化人心的功能,引领灾难创伤中的人们学习、体认“外人的帮助有限,唯有靠自己帮助自己”,甚而面对生死,超越苦难,激发新的觉醒,给他们力量重建人生。佛光山的慈善福利项目包括:医疗服务、养老育幼、辅导教化、社会关怀,可以说人的一生,从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佛光净土”中完成。 以共修净化人心 不同于一般社会团体,佛光山毕竟是宗教组织,法会、共修、修持、诵经、禅坐等活动仍占重要地位,除例行性定期共修、礼佛拜忏,还提供个人闭关、僧信共修、各种法会、八关斋戒、精进佛七、禅修“抄经”、信徒朝山、印度朝圣、别分院巡礼、信徒香会等活动。 星云法师本着“人间佛教”善巧方便的原则,经常开示弟子:“共修不但指念佛会、禅坐会,还应该包括佛学讲座、读书会、座谈会、问题讨论,甚至各种活动等。”他说:“过去佛教只重视念佛、拜佛,失去了很多信徒;佛教是要普度众生的,普度众生就是要让大家欢喜什么就做什么。你不念佛,可以禅坐,甚至不信佛也没有关系,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动员人一起来做善事。所以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就是多元化、多功能的弘化,依大家的根机需要,实践佛陀的"观机逗教",这就是"人间佛教"。” 星云法师毕生倡导与践行“国际化、人间化、生活化、艺文化”的人间佛教,他从大陆来到台湾,又以台湾为起点,经过六十多年的弘法历程,将佛教遍传全球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尤其是在推动人间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等方面,为佛教写下了光辉的历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人间佛教实践,使佛光山教团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且活动力最强的佛教教团,也促进了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