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会开幕式
璀璨的开幕式现场
少林寺塔沟武校1600多名学员的精彩表演为亚运开幕式献上华美的一章。
11月12日晚上举行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让世界观众为之赞叹的“白云之帆”节目,正是由来自少林寺塔沟武校的1600多名学员共同演绎的。
在广州海心沙广场上,一座巨轮成功起航驶向远方,而在78米高空的LED屏幕上,1600名来自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学员们,合力用完美的动作展示了“白云之帆”高空节目,让世界为之震撼。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说:“高度之高前所未有、人数之多前所未有、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此训练的时间之长前所未有。”
但据介绍,2009年7月,当“白云之帆”高空表演节目被交给登封塔沟武校后,安全成了教练最大的担心。登封塔沟武校校长刘海科说:“当时在塔沟武术学校的训练场搭起来了一比一的看台,和这边的看台一模一样,结果搭起来一看那么高,当时我们就有点担心这个安全问题如何,能不能练成,担心很多……”
而为了让节目及早成型,通过审查,教练们天天都要到现场指挥队员练习每一个动作,为此,拉绳的学员每六天就要磨破一双鞋。正是学员们的艰苦训练,最终成就了这次精彩绝伦的白云之帆表演。陈维亚说:“一定要说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想就是这后面四座八面风帆的精彩表演,我非常满意,每一个环节都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一年练破5万双鞋 早餐能吃万个馒头
在人们的印象中,海心沙的热闹与繁华,似乎只和夜有关。但是昨天,这里沸腾了,从下午3点到5点,15000多人流向着城市的同一个方向海心沙聚集。他们等待亚运会开幕式揭开神秘的面纱。毋庸置疑,昨晚的开幕式令观众如痴如醉,而《白云之帆》的表演令观众震撼不已。但有谁知道,这一夜的华丽展示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着手准备。而《白云之帆》大戏的序幕,其实早在太阳升起时便悄然拉开。
为了揭开《白云之帆》成功的背后,信息时报记者在海心沙体验了一天,并登上42米高的演出塔架,亲眼目睹演员们在后台的准备情况,了解到开幕式演出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06:00参演演员洗漱完毕
近1600名来自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沟武校的师生,就住在海心沙岛东端3栋年代久远的楼房里。附近有十几栋类似的老房子,原本是军队驻地,如今则是很多开幕式团队工作人员和演员临时的“家”。这些推窗就看得到“小蛮腰”的房子,其实很简陋。
还不到早上6点,17岁的申畅就已经洗漱完毕,他和7名队友住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宿舍里。他们今年8月1日就来到海心沙,是开幕式6000多名参演演员中住在当地时间最长的人。
“这里条件是有些简陋,但已经比北京奥运会时好太多了。”曾率塔沟学员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的李林峰教练笑着说:“奥运会时,我们每次去鸟巢排练,来回路上就要花5个小时。这次亚运会开幕式团队把我们安排在海心沙,走几步就能到训练场,省下了不少时间,保证了大家的更多休息的时间。”为了照顾学员,李林峰和弟子们同吃同住,在看起来有些局促的小房间里,师徒8人其实早已亲如一家。
06:30练武,吆喝声响彻云霄
虽然晚上有演出任务,但每天的基本功训练很少中断。由于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因此1500多名队员按班级分组撒在海心沙上。绿地旁的马路,珠江边的观景平台,演出用的场地,只要地面平坦,站得下人,这就是训练场。扎马步,练拳脚,他们的吆喝声响彻云霄。
塔沟武校总教练刘海科透露,这些基本功训练看似和演出无关,其实却是他们参演的节目《白云之帆》的基本保证,“我们的节目是180名队员高空吊威压,要求的是勇气和胆量,但同时也需要很强的武术功底,否则一般演员是很难完成如此高难度训练的。”针对高空威亚队员需要的腰力和臂力,操作手在拉绳跑动中需要腿部力量,教练组特别设计了很多训练方法。“刘海科表示,所有参与开幕式演出的学员都被减免了全年学费,此外学校还向家长郑重承诺,绝不会放松武术专业训练。正是在多重激励下,他们从全校近3万学员中精挑细选了1500多人参与此次广州亚运会的文艺演出。
08:30早饭,能吃近万个馒头
在2个小时的早训练后,学员们开始吃早饭。比拳头还大的馒头,有的学员一口气能吃10个。“这些孩子很多人正在长身体,饭量肯定大。另外训练耗体力,因此我们尽量在伙食上让他们吃饱吃好。”教练李三峰表示,为了让这些大多数来自北方的学员吃好,武校特别带了30多位厨师来广州,每天大师傅们馒头、面条变着花样做。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一般学员一顿饭吃四五个馒头,1600多人的团队,一顿饭光馒头就要近万个。
15:00-17:00训练两小时
每天下午塔沟武校的学员还要训练两小时。此时其他节目的演员大多已进入排练场地,因此当队伍整齐、用带着河南方言演唱《团结就是力量》的塔沟学员从宿舍区走出时,无疑就成为最受追捧的人。很多演员都会拿出手中的相机、手机一通猛拍。但塔沟的学员已经见怪不怪了,“我们在河南训练时,由于训练场就在少林寺旁边,每天都会吸引很多游客仰头欣赏;现在在海心沙,每次开幕式预演,我们得到的掌声也是全场最轰动的,所以对这些,我们已经习惯了。”教练李程浩淡定地表示。
18:00表演前准备,忙碌时刻
由于开幕式是在晚上8点进行,因此这个时间在地下空间的后台里,演员们开始进入备战状态。化妆、穿服、准备道具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而负责后台服装管理的志愿者也忙前忙后。
6000多名演员参演,就意味着有6000多件演出服,而很多演出服也是特意量体定制的,因此不能错一件,更不能少一件。在后台,成排成排的衣架,成百上千件演出服,却又井井有条。
塔沟学员帆上演员的服装是白色,由于大家训练有素,因此几分钟就将换好了演出服。记者注意到,他们的衣服上最特别的地方就是缝着一串串的LED灯。
据郭领队介绍,最初设计的服装上是没有这些灯的,但演出时由于背景的LED灯太亮了,因此显不出队员,导演组才在第二次大合练后改加装了这些闪光装置。虽然是LED灯,但其实是靠电池发光,而按钮就设计在队员衣服的领口上。此外为了方便队员和教练沟通,每个队员都配备了一副无线耳机,导演组一旦在节目中发现问题,很快就能通过耳机把指令传达给队员。
除了演出服,学员们最重要的演出装置就是威亚带。和飞机安全带一样宽的几根绳子绕在他们腰间、胯下,这是他们在空中唯一的保护措施。李程浩教练介绍说,穿好威压带后,吊威亚的两根钢丝将分别挂在演员腰部,而队员自身的重量则都集中在胯部,不管是走、翻、腾空,全都从需要胯部发力。因此最开始训练时,大家很容易把皮磨破,不过现在都已经习惯了。
另外刘海科还透露,这些学员几乎每5~7天就要练破一双鞋子,一年下来,换下的鞋子竟多达5万双。
19:00 180名演员已经隐藏在帆屏后
通过隐藏在帆屏背后的电梯,队员们可在一两分钟内升到帆屏10米和42米两个平台,这里就是他们演出的场地。这时大多数观众都会被面前被水覆盖的碧蓝舞台所吸引,然后就是欣赏珠江两岸的夜景,很少有人注意到帆屏上已经悄然隐藏了180名演员。
42米高空几乎已经和看台的第六层平行,而当大批队员走动时,塔架还有轻微晃动,初次站在上面的人会自然而然地紧紧抓住扶手,甚至连往下望一望都会觉得紧张,但已经习惯了在高空表演的队员们却很镇定。
江风携着秋天的寒意,队员们只穿一件薄薄的演出服。“没办法,不能穿太厚,那样影响他们在空中的活动。这点冷不算啥,在河南训练时数九寒天我们一样训练。”队员岳文智不在乎地说。
而其他演员也基本准备就绪,由于人数众多,一般演员的化妆都是自己动手完成的。
20:32演出,窒息,呐喊,掌声如雷
《白云之帆》的演出正式开始,而早在几分钟前,借着舞台主灯光暗下来的掩饰,地面的1200多名操作手也已经悄然在舞台上列队整齐。从地下空间到地面列队,他们只用了不到2分钟。随着数千人一起发出一声高呼,开幕式中最激动人心的节目《白云之帆》正式演出开始。
离地78米,8座屏帆上180名少年身吊威亚,蜘蛛侠般腾空而起,攀爬、滚翻、跳跃,在不断变幻背景画面的LED显示屏前组合成各式花式队形波涛、海燕、雄鹰、和平鸽、大鱼吃小鱼、笑脸、龙舟、跨栏、伞兵数十种花样变幻不停,全部都是一个个血肉之躯构筑而成。
每一个屏帆的平台上1个教练,地面则一个屏帆2个教练,他们也全神贯注注意队员的表演,不敢有一丝大意。
9分钟的演出结束后,10秒钟内,全场观众一片宁静,似乎还没有回过神来。直到一束闪亮的灯光投向舞台,那些一直藏在黑暗里默默拉绳、奔跑的操作手全部面向舞台,发自肺腑喊出一声呐喊。观众才从如痴如醉中惊醒。
掌声响起来,一遍又一遍,却又一次比一次激烈他们的表演到此结束,但《白云之帆》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这是一场缘于飞翔梦想的尝试
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全人力高空威亚表演节目。1600名90后少年经受持续一年多的高强度训练,付出了无法细说的汗水与艰辛,铸就亚运开幕式上一个关于飞翔的传奇。
离地78米的高空,180名十七八岁的少年身吊钢丝,蜘蛛侠般腾空而起,攀爬、滚翻、跳跃,在LED幕墙前幻化出鲜花、雄鹰、笑脸等造型……钢丝的另一头,是1200多名同龄的少年,他们大汗淋漓,用尽全力牵引空中的队友,跟随着他们的翻腾跳跃而趋前退后。
这是半年来海心沙岛日复一日上演的操练,来自河南登封少林塔沟武校的1600多名少年在此秘密“修炼”,只为在亚运会开幕式上创造一次“奇迹”———大型威亚表演《白云之帆》。出于保密需要,队员们给节目取了个小名,叫“千人吊威亚”。
队员中最小的还不足14岁,平均年龄也仅为17岁。180名“飞人”必须身悬于近80米的高空坚持10分钟,以轻灵姿态朝各个方向完成复杂的技术动作,还要保证钢丝不“打架”,任何一人的纰漏都将使演出露出破绽。
“如果台下‘操作手’钢丝拉晚了,‘飞人’的动作就不到位,表演就不能完美连贯呈现。这个节目对个人和团队的要求同等苛刻,这在以往的同类表演中未曾有过”,塔沟武术学校董事长刘海科回忆,节目编导组最初提出这个创意也只是说试试看,谁都无法打包票能完成。
2009年8月份,学校仿照亚运开幕式场地的设置,搭了一个40米高的训练屏。全校三万人中筛选出1600人参与训练。学生们争相报名,但很多人第一天便败下阵来。首日参加训练的23人,11人流鼻血,还有不少人呕吐。来自汕尾的学员余炯泽告诉记者,初期训练强度非常大,一般每天要10个小时,由于学校的训练屏架没有安装升降机,为了省去爬上爬下的麻烦,学生们把尿壶都带了上去。
虽然辛苦,小余却在高强度的训练中爱上飞翔的感觉,“一开始被吊在空中腿直打哆嗦,最难的是往后蹬出四五米,再急降四五米,人完全处于失重状态,练了好几个月才慢慢适应,能大胆做动作了,再后来感觉如鱼得水了,在天上飞的感觉很爽!”
5本指シューズ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