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居士信佛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发布时间:2019-10-15 09:18:47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居士信佛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正确持戒

  居士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盗、淫、妄、酒。

  “杀”是指断除众生性命。作为在家学佛的人,只要把握不亲手杀害众生性命的原则就可以了。

  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肉食问题。在五戒的内容中,本是不涉及食肉的问题的,但有的居士很精进,奉行茹素政策,这很好,从大环境着眼,这和国际卫生组织倡导绿色食品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家庭中,一个人信佛,坚持茹素,这很好,但不能要求其他的家庭成员都能做到。

  这要运用智慧来正确对待。一方面自己要做到洁身自好,同时也要做到不干涉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习惯,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邓小平同志不是提出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吗?这虽然是大的国家政策,但同样可以借鉴为一定范围内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信佛和不信佛的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一个指导性原则。一个家庭中也不妨采取“一家两制”。

  学佛的人要慢慢地以自己学佛所带来的诸如宽容、和蔼、积极、乐观等等好的品质,来现身说法,以此来感化家里的其他成员和自己一道走上建设佛教家庭之路。

  “盗”就是偷盗和窃取等不光彩乃至犯罪的行为,这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把握。

  “淫”的原意是放逸和无节制。对居家学佛者而言,主要是指不邪淫。

  这个“邪”字很重要,它规定了“淫”字的外延,不至无限化,它把淫字的内涵限定在正常的夫妻性生活这个范围之内。那么,不邪淫也就是指不超出正常夫妻性生活之外的非法性生活。正常的夫妻生活不在其中。

  很多单信仰(指夫妻中的一方信佛)的家庭危机就是由于没能够正确理解这一戒条而引起的。

  “妄”就是指妄语,指旨在欺骗他人的虚而不实的言辞。守这条戒要把握的原则是:说爱语,说和合语,说对别人有正当利益的话。

  “酒”拓展一点,包括那些能使人迷乱的食物。即使是从狭义上来理解,酒喝多了,不但有损自己的形象,还容易说出不该说的话及伤害他人的话;此外它还会引起心血管、脑血管、动脉硬化等病症,损害身心健康。

  其次,要善待家人

  不能因为我学佛就把许多家庭责任和义务推到家庭其他成员身上,从而影响家庭的正常运转。比如:我要拜佛,你去买菜;我要打坐,你去洗锅、刷碗、洗衣服;我要诵经,你去换水、做饭……

  这种以自己学佛、信佛为理由来肆无忌惮地“虐待家人”的行为,必然会给家庭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周边的人际关系,致使周围的人以一种不好的心态来看待佛教,从而使佛教祥和社会、和睦家庭、安顿人生的作用大大地打折扣。

  佛陀曾经开示过四摄法门。如果用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布施),关怀他人,做对人对己都有利的事(利行),讲和气、柔软、大家爱听的话(爱语),与人交往,真诚坦率,心地宽厚,共同促进,共同提升(同事),那么,它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安祥。

  四摄法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南。

  如果一味以自我为中心,以“我要学佛,你们就该怎样”的思维模式来对待家人,那是自私和不正确的,那是虐待家人的行为。

  真正学佛的人不是那样,而是更能关爱家人,更能理解家人,更具有一个柔软宽厚的心灵。

  第三、正确的理财方式

  在佛的本生故事中,经常讲到彻底的布施。如果单从事相上来理解,是很难把握布施的真正精神的。

  彻底的布施目的就是要消除对物质的贪著。有贪着便不自在,因此,要舍得彻底,舍得一丝不挂。真正的布施是心无我相、心无分别。

  在现实生活中,在家信众最好是随缘布施,在布施的时候不要存有望回报的心。所谓随缘布施,有一个度的问题,就是在自己的财物中,占多大的比重才算适度?

  在一些经典中,佛陀教导在家信众,把收入分为三份,一份料理家庭生活;一份储存以备不时之需;还有一份用来布施,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

  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佛陀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佛陀时代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商业经济还不发达,在人们的意识中经商的观念还不强。

  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则是商业社会,市场经济已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在经济上谋求更大的发展以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不发展就会导致落伍和衰败。

  因此,在佛陀三分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四分法,即增加一份用来发展事业,其余的三份相同,一份安家,一份储备,一份用来培福培慧。

  这样既达到了合理理财的目的,避免导致生活和事业的危机,同时又培养了奉献精神和美善的心灵,增添了福德资粮。

  第四、正确地利他

  佛法特别重视智慧。代表了菩萨精神的六波罗蜜就是以般若智慧为核心的。

  如果没有智慧,上面所说的布施就有可能成为滥施;持戒就有可能成为执取戒或邪取戒;忍辱就有可能成为无可奈何、消极防御的代名词;精进就有可能成为盲修瞎练和徒劳无功;禅定也可能会成为邪定或误入歧途。

  经常听到一些居士诉苦:师父啊,我好心好意地帮助他,却得不到他人的承认,反而被人讥笑为多管闲事。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烦恼经常会在我们的身上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缺乏正确利他的智慧。

  佛陀在《吉祥经》中讲“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套用此语,“适时论利他”不也是最吉祥的吗?布施并不是说把财物拿出去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需要观察时节因缘,需要审时度势。

  一床被子虽然算不上大财产,但要把它用在最能发挥其价值的地方,并不是随便送给谁都可以的。

  捐资助教,从事慈善救济,参与希望工程和环保事业,以及布施僧团,应该比用来建造一座全地区最豪华的坟墓更有意义。

  把死人装潢在混凝土里是给活人看的,是“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的人干的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的。

  从相上来看,利他是为了增长福德。福德的增长不是靠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来实现的,而是靠以智慧为指导、从事利他的事业来实现的。

  所谓修福修慧就体现在正确地利他这一行为中。

  第五、面对痛苦不消极悲观

  人生充满了痛苦,八苦交煎,这是佛陀说的,是真理。

  佛陀的本意是,让人们看清楚人生痛苦的本质,以便更好地立足当下,藉假修真,获得人生的超越和升华,达到生命的解脱。

  十九世纪德国有位哲学家叫叔本华,他从佛陀的教示中吸取了“人生是苦”这样一个观点,但是他并没有体会这一教法中所体现的佛陀要帮助众生建设人生的积极本怀和精髓,结果落入消极悲观的思想泥潭中不能自拔,在烟花柳巷中厮混了一生。

  如果有谁不知道什么叫“沉沦”,只要看一眼他的肖像就会明白。

  只认识到人生的苦这一层,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积极进步的人生意义,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也是行为中的一个误区。对于学佛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悲剧。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以关怀人群、积极入世、建立圆满人生的大乘传统,这一传统最为蓬勃,也最有生机。

  作为一个想获得解脱的人来说,了解人生、认识生命本质是必要的。

  虽然人生的旅途中充满了种种痛苦(所谓“诸大苦集聚”),但是,既然因为种种因缘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了,就应该以一种积极的精神、良好的心态来走完这一期生命,达到生命的圆满。

  要把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不虚度光阴,乐观洒脱地走一回。

  问题不在于生命中充满了痛苦,而在于如何以更聪明的方法来减轻痛苦。

  减轻痛苦的方法就是常言说的“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马祖所说的“平常心是道”;也就是净慧法师经常教导学生们的“把握当下”、“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这里。

  如果一个人在每个当下都能够做到不空过,都能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那么他就不会感到或寂寞,或无聊,或空虚,或失望;他的家庭就会更和睦、更安祥,更欣欣向荣。

  光说“学佛好、学佛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把家庭折腾得鸡飞狗叫,这是学佛所应有的效果吗?

  当然不是的。

\

  所谓把握当下,用印光大师的话来解释,就叫“素位而行”。在一个岗位上就要把这个岗位守好,作为一个角色就要把这个角色演好,处在某个位置上就要不折不扣地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当领导的就要做个好领导。在单位要做个好职员;在家庭中要做个好妻子或好丈夫。

\

  信佛以后,要用一颗爱心去对待家人,把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营造一种长久温馨而又和美的气氛。

  在外面,要以一颗平等的爱心对待同事,要热心地关心朋友,认真地对待工作,要积极进取、兢兢业业,要有敬业精神。

  这样,家庭关系就会和美,工作关系就会顺当,社会关系就会祥和——这才是学佛应有的结果。

  像这样去学佛,就不会再受到第九苦的折磨了。

  佛陀的教导和佛法的智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具有可操作性,它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无限的能量,是我们待人接物的无上指南。

  然而,就像“苦”一样,如果我们不用智慧来对待它们,那么我们就会被它们束缚,沉溺其间而不能自拔。

  信仰也是这样,它可以指导生活、参与生活,但决不能用信仰替代生活的全部。

  如果误把信仰替代了生活的全部,那么在修行中就会出现种种逆缘,所谓“外缘不具,身心难安,亦妨道业,莫谈进步。”

  只有在智慧的指导下来运用佛法,佛法才会真正闪耀出它美丽的光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讲解

  • 金刚经注音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