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宏海法师:净土宗概述

发布时间:2019-10-10 09:16:40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宏海法师:净土宗概述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因缘殊胜,我们聚在腾讯视频,在这样的一个平台跟大家来学习分享稀有难得的佛法。特别是今天我们专讲净土一宗,就这点来讲的话,是因缘格外地殊胜。那么想必我们今天所见所闻者宿世有缘,今天能够同来赴这个法会。也希望由此因缘,让我们每一位同修,在学修的道路上有更好的增上和受用,在菩提道业上添一把柴,加一把火!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讲净土、净土法门、净土宗。首先立足于我们的究竟圆满的佛性来讲,我们要做一个反思。就是说我们佛法里面常讲说佛性佛性,常讲说本来面目,常讲到真如实相等等这一切,都是形容我们已经断除了烦恼以后所证的圆满清静境界。就这个层面来讲,好比说我们本具的一念纯真的法性、真如心,它是没有染和净、凡和圣、彼和此的分别的。那我们一切的佛法、一切的学修、一切的行门法门都是围绕着立足于凡夫的本位,这个角度来施设佛法和修学佛法的。所以说,从这点来讲,我们说为了配合凡夫的本位作为引导,在染净无分别中,我们把它方便的说为有净;在生土无差别中,我们把它善巧的说为有土,来摄受凡夫有情,称之为净土。

当然在净土的施设中,我们都知道,大家也有一些比如说有常寂光土、有实报庄严土、有凡圣同居土(这是染土),还有方便有余土,那么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和方便有余土都属于净土的层面,但是我们今天只说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净土,是从这个角度来阐述这个法门。那么在此,刚才我们分享了一下说,从根本的本位来讲的话,我们是没有染净分别的,为什么施设呢?就是为了有信解行证的过程,这是就凡夫的本位而言。

那么在这个角度上来讲,首先我们做一个反思。就是今天我们首先讲净土,什么叫做;净呢?无染、无分别、绝待的、那么无有漏,这样的话,本来是清静无为的我们常说的佛法,辩证过来我们才发现,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在染。之所以有净土,因为我们现在在染乡。所以说,才有了讲经说法、弘宗演教、信解行证、教理行果等等这一些列佛法存在的价值。这是我们今天首先为什么要讲净土。

其次我们还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净土法门?身为佛弟子的话,大家基本上都会很自豪的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又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那么另类一些看的话,就是我们在反观的时候说,要这么多法门干什么?就是由于人的根基不一样,为了随顺众生,释迦牟尼佛才来讲这么多的法,种种的根据每个人的根器而专门施设了一些不同的法门、教法。

那么看它背后的原由,一语道破,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可以说为无量劫来的罪魁祸首。在这个生命的重复不断的,我们接触佛法,由于发心的真伪、信心的浅深,乃至修行啊目的,品位高下都不一样。特别是在生生世世的轮转中,一生一世的推进中,我们都会给它施加亲因和助缘,每一位参与者都会业力成就,导致我们现在自豪地讲,有大乘、有小乘,有实法有权法,有;藏、通、别、圆、有;秘密、不定所以好像博大精深的佛法由于有如此庞大的体系才能够体现出来。

可是如果我们绕到它的背后来看的话,之所以呈现这样的果,是否是由于我们在因地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用分别心作为它的因缘,亲因助缘,而导致我们现在果地上遍地开花。就是太能取舍分别了,所以才有种种的法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很可能在他方国土,或者在某一个时空法界中,那里的众生在修学解脱之法的时候,他只有一个纯粹的单一的一个就可以了,不需要这么多的施设。这是我们这个国土的具体情况,所以我们有时候讲到诸多法门的时候,也是跟我们的分别心有关。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反思。

第三个反思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净土宗?本来修学净土一门,往生极乐成就,在曾经的教内是明摆着的事,以净土为大靠山来自利利他、密修显化,自然而然,不必要说我们还要在这里提倡一回、赞叹几次。所以说在曾经的教内修净土,就等于生活离不开空气一样,是这么一个情形。

为此我们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时代,就是高僧那时候离开长安到印度求法,在那种情况下,比如说在义净法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里面,就写过有一个叫常慜法师。在那个年代,教法是非常地丰富的,法门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可是常慜法师在印度求学的过程中,有一天他坐着船,路过中天竺的时候,过河当时出现了意外,船有漏洞下沉了。当时船上,因为他是以出家身份,所以受到大家的恭敬,优先让他先去坐在小的救生船上,先去求生。但是他自己舍弃了这个机会,让其他同船的有缘人先坐在小船上去逃生,自己合掌向西,在文献里面讲的是;面西念佛、念念之倾,舟沉身没,声尽而终。就是在那个年代,这种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死,凭什么?就是凭着他对净土的信心。非常从容,锁定不移,这样自然而然地修成我们常说的信愿。然后一旦因缘现前,顺势就舍报归西。是这么样的一种,当时净土法门的影响力和这种修学,一旦出家、入道、修学,净土就是自然而然的大靠山。

特别是后来到了东土以后,整个禅宗,一花开五叶,法脉大兴,尽管如此,可是发扬净土法门都是不约而同的。不管天下宗派,所有的禅僧,你有没有开悟,有没有明心见性,没有一个人不导归净土的。所以当时最有名的,比如说百丈禅师,他是马祖禅师的法子,天下丛林所有的规矩,乃至我们现在的丛林制度,都是以百丈禅师而建立的。所以说我们常讲到;从古至今无一人敢议其非,无一人敢抗其法,他建的丛林,他规定的清规制度。就这样的一种禅门尊宿,他在制定为寺院里边有病的出家师父们回向念诵仪轨的时候,回向用的是什么呢?;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就是直接往生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

从刚才讲的这两则典故和当时的历史情形来讲,净土法门在整个从古至今千百年来的佛教教内,是学法修道必然的扫后一盘、终结之处。我们今天反而来讲净土宗,后来中国的佛教史上,成立了诸多的宗派,净土单独作为一宗而成立的时候,就说明已经有不在此列的人了。所以我们今天讲净土宗,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有人宗、有人不宗了,这是一种悲哀。这是我们也需要来值得反思的。

所以一开始跟大家从这几点:为什么我们要讲净土?因为我们现在处在染国。为什么我们要讲净土法门呢?就是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分别心所致生生世世的轮转,业力相牵中,有了太多的取舍抉择。乃至于讲净土宗,就是已经有人所在宗,有人已经不能够有这个因缘福德来学修净土法门了。

当然,话锋一转,我们既然说今天跟大家讲净土宗,那么回首一下佛法的流传,从这个佛出世到佛法一路走来形成佛教,施设法门、法水东流、宗派纷呈,一直到我们现在。但是中国汉传佛教落实到真正的实修行门上来讲,基本上只有两大体系,一个是禅宗,一个就是净土。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什么说禅宗,你看是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是它的特点;而净土呢,他力本愿、带业往生,是横超法,是方便。这可能我们常说也跟我们大乘气象,震旦佛国的,在国土上人的根性是有必然的关联。为什么呢?契机。

那么禅宗且不论,只认上上的根基,唯有净土一门是能高能低,;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净土法门在后来的教内开始弘传,可谓是一发不可收拾,净土宗确实成为佛教的代表主旋律,甚至成为学佛的象征了。一开口,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中国佛教的表征,这也是时节因缘的。所以说,后来形成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整个好像我们中国的佛法教内已经是极乐世界的一个根本学修道场了,往生极乐世界。

从它(净土)的影响上来看,不论是教法的演绎上,我们常说;千经万论同宣,十方诸佛共赞;从法门的抉择上,它是一个总持法门,我们常赞叹道;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从殊胜的功德上,我们常赞它说,;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最极圆顿之法。这是对于净土千百年来在佛、在祖,可以说是都是在自己密修显化的同时,会偏赞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事实。

\

那么我们第二个板块上,想跟大家说说之所以净土形成这样的局面,也是有它的甚深因缘的。为什么说净土能够单弘独胜呢?第一点来讲,由于净土是法门广大、横吞万派,我们常说这个净土法门上至登地的菩萨,只能够知其少份,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明了。

那就说明,净土的见地也罢、修学也罢、乃至法门的密修显化奥妙也罢,它都完全是诸佛所行境界,所以乃至上上上上的根器也绝不会让你在学修上有所打折扣,可以摄进来。那么反过来说,下至斋公斋婆、乃至贩夫走卒都不能出其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

所以从这点来讲,纵然净土法门的教义是建立在所有八大宗派的基础上,可是我们在学修净土法门的时候,还要有一个见地是什么呢?就是虽然净土法门的教义用其它的宗派教理,不管宗、教、密、律等等作为支撑,但是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也绝对可以把它赞叹为超越于他宗他派之上的,是这么一个法门。所以我们常说到,说不管你是阳春白雪,乃至下里巴人,不会有抉择或者有舍弃、取舍,平等普渡所有的上中下根器,故而净土法门如此影响之大。

第二点,就是;他力本愿,卓立孤标。净土法门的特色就是他可以带业往生。我们都知道,我们学修佛法乃至最后成佛、证果、得菩提,那么一系列的(修行),他都是让我们在烦恼上一点一点地断、一点一点地除,把真如智慧一点一点地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专业的佛学术语上会讲说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特别是见思烦恼它属于三界内外的一个标志,你只能把见思烦恼断的一丝都不留,那么我们才可以说达到了生死、出轮回,不在三界之内,能够证到这个果。假如,不但说你断的一丝都没有断,见思烦恼你断的哪怕只剩下一丝,你凭照自己的力量不可以了生脱死。

而净土法门它是怎么样一种修学方法呢?它是依照我们行者生起真实的信心,发起急切的愿力,跟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对接,并且它的得度方法是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作为主导力量增上因缘。我们常说就像一个作为媒介而得到佛力的加持,进行横超从凡到圣的转化。所以当你自己的烦恼,哪怕没有断,但是你凭着信愿念佛,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那里一生补处,必至成佛。它是这样一种修学体系,所以才能显示出来它的方便之处。

全部把自己的修行功夫、自己的自力体现在对他力的靠倒,对他力的仰靠,恰恰又是自力的张力最大的发挥,就这样,在自力他力的完美结合上,在表达上,以他力为主,而成功地超越染净之分。这就是净土法门我们常说的带业往生的核心殊胜之处。这是法门的第二个特点,所以蕅益大师在赞叹的时候说到:;他方国土都无此法门,无此阶位,甚至无此名相,连这么一个名相你都听不到,有这样的一种得度方法。这是净土法门之所以受欢迎的第二点原因。

那么净土之所以,这样影响大的第三点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时教法运,现前因缘。我们已经到了末法时期,那么末法时期的人怎样得度?基本上都是只能依着净土来横超了。这就是说到了这个时空法界,众生流转至这个点上的时候,就是由净土得度最为合情合理合佛意。所以在《大集经》里边也讲到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净土念佛,得度生死。

在《像法决疑经》里面也讲到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正法五百年,这个时候修学是持戒得坚固,就是大家严持净戒,非常圆满。那么像法有一千年,是坐禅得坚固,就是大家依照着禅法能够得解脱。末法一万年里边最大的特色就是念佛得坚固,基本上都以念佛而成就。这是佛在经典里边的授记。所以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佛法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我们现在正在已经到了末法时期。当然,我们有时候也有同修说到为什么末法呢?只要我们人的心是正的,法不会末。确确实实如此,之所以说;末,就是人的根基大不如古时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在正法和像法的时候,各宗各派我们可以讲说尤如百花齐放、春色满园。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各个宗派都可以修,都可以成就,教理行果,你随入一法,其它的全部可以跟进上来,有修有证。可是,不要忘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不是春天了,是秋冬之际了,那么这个时候,只有苍松翠柏才能更显绿色,才能更显它的本色。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为什么说;时节法运呢?就是现前的因缘,修净土法门最合乎众生的根基,这个时间越久,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个机才越契,这是它的殊胜之处。所以你看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当时阿弥陀佛的因地法藏比丘在发愿的时候就说了一句什么话呢?;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那我们来参悟这句愿力的内涵,什么叫做究竟有不闻?就是说,如果有人不得闻,他就不究竟;有人有可能闻不到,他就不究竟;就是必然要闻、迟早要闻、你一定会闻,这才叫究竟有不闻。所以你看我们现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响彻在整个南阎浮提中华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不知道佛教的,不明白佛法的都知道有阿弥陀佛,存在才是最正确、合理的最有力的证明,这都跟时节因缘、法运相关。现在显现的已经正是佛在当时所授记的情景。

所以净土一门必然是我们现在所依所修,最契机契理的办法。所以希望我们这次的因缘能让我们诸位同修、有缘见闻者,能够对净土知见能够树立起来;能够让没有生信的,能够生起信心;已经生起信心的,能够令其增长。我们确确实实要认真地审查对照现实,佛法现在的流传、我们自己的根性,然后能够依教奉行,真实地来受持。

如果说真正能够认识到净土法门的难得稀有和它的广大宏博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成佛的意义有多大,得人身的意义就有多大;那么成佛的意义有多大,闻修佛法的意义就有多大;乃至说成佛的意义有多大,那么我们在决择法门,我今见闻得受持,受持法门上我们能全身心的靠到净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就意味着成佛的意义有多大,往生的意义就有多大。是这样来认知的。

所以今天我们有缘,聚到我们视频来录音,希望能够见闻者能够真的受用,能够从三方面来受用。一个是;自受用,把净土当做我们的本命元辰,把自己的菩提道业安置在这个法门中,因为下手易成功高,能够真正地了生脱死。再一个;他受用,就是我们在分享或者跟有缘一起广结善缘,特别是结殊胜的法缘的时候,以净土来作为蓝本,跟大家结缘,那么这是第一方便,应该偏赞和多指。再一个真实受用,在祖师们的言教当里边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就是我们对于极乐世界,对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对于这句名号的功德,我们能够完全地建立起真实的信心和急切的愿力。

往生的品位全凭持名之深浅,具足了信愿行三资粮,那么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让净土的法义和这种得度的殊胜之处我们能够不但入耳、入心,还能够入神、入髓,这才可谓是一个真正的精进佛弟子,特别是一个老实的净土行人。

当然,我们今天在讲这个;净土,那么我们常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们学修一定要有所谓的根本法本,要有所依附的历代祖师。修学净土,我们今天虽然说讲净土、讲净土法门、讲净土宗,我们先抛开这些,我们今天只讲说,修学净土法门从哪里学?这是我们第一个板块。

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讲说在传承上和谁学,跟历代十三代祖师学习,这是净土法门的正脉。而祖师们也是依着佛的言教,而来演绎净土的方便。所以说我们今天先从净土法门的根本经论来说起,先讲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在这个时间段跟大家做一个大概的略讲。

我们都知道,佛讲法,每一部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针对于不同的根基,立足于当时的因缘背景,每一部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一场法会。那么说净土的经典,他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我们首先做一个背景的了解。

众所周知,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一坐打成佛的时候,他本来是不想讲法的,本来想取涅槃、自己住到法乐里边就灭度了。那么我们《普贤行愿品》里面不是讲到请佛住世、请转法轮。

当时佛为什么不想讲呢?就是因为他证的佛的境界,佛的绝待的清净圆满,太清净了;而所面对的我们要弘化的国度,这些众生太染浊了,这个差别抵触很大,没办法说法。当时佛形容说,他到印度弘法,讲法的时候,是怎么样一种心态呢?;如入贼国劝人不盗,就是你到了一个满是具足了贪嗔痴,到处都是贼的一个国度里面,劝大家不要偷东西,就是如此之难。所以他老人家本来是想灭度的,后来由大梵天王乃至帝释天都去祈请释迦牟尼佛慈悲不舍,佛才开始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当时讲的第一部经典,就直接把所证的佛国境界,全盘不保留地给大家讲出来,我们都知道一部经典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里面讲的境界完全是诸佛所证的最圆满究竟,就是佛心佛眼所见所证的无碍境界。

可是当他讲这个《华严经》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尴尬是什么呢?就是里边不要说凡夫众生,连二乘阿罗汉和辟支佛都听不懂,当时所形容的叫做如聋若哑。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释迦牟尼佛只能够曲折迂回,就是为了接地气,才开始讲的这个我们说的小乘经典叫《阿含经》,所以第一个时间段叫华严时,第二个时间段叫阿含时。

《阿含经》讲得大家对于佛法慢慢就有了些熏习,慢慢适应了以后,从染到净,学会修行,知道解脱了,开始从小向大开始跨越,这个阶段,就是讲的;方等经典,在佛学的专业里面叫方等时,第三个时间段。方等时的特色在天台的教下讲,方等时讲的经典就是说白了,什么样的经典都有,从简单的到难的,从偏的到圆的,从渐的到顿的,整个的包罗万象,任何根器都在方等经里面,都能得到相应。

那么随着学修讲的方等经典,讲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都生了执着。众生的执着就是听空就执着空,听有就偏向有,不走中道,老是有一个着相的点。在这种情况下,第四个时间段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经典。就是我们现在有读诵藏经里面的的大品六百卷的般若,还有三十卷的,乃至《文殊般若经》、《仁王般若经》、《金刚般若经》——《金刚经》,乃至大家都知道佛法的核心就是一部《心经》,也是讲空性,讲毕竟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不断用空性来洗涤众生的一切,对小、对大、对空、对有的执着。

最后,时间到了以后,在临涅槃之前讲的法华涅槃经。所以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乃至法华涅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时,五个时间段,统归叫做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回。

那么在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经典中,后来每个宗派都依照着它所依附的特定一部经典来阐发它的教意,来制定它专属的修行方法,这就形成了宗派。

净土中所依的教典当然也不出这五时,在哪个时间段讲的?就是在方等会上讲的净土三经,就在第三时。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净土五部经典,前三部主要的经典就是在方等会上讲的。

随着汉明帝去迎请佛法打开了佛教的大门,中国在我们东土这个佛法的流传是以经典翻译为开始的。在此之前,初开始修学净土是依照有一个大德叫做支娄迦谶,他翻译的一部经典叫做《般舟三昧经》,是依照这部经典来修学的。后来随着我们众所周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翻译,慢慢才有了净土宗所依的专属经典,也就是这三部经典。

那么关于净土的五经,先给大家做一个陈列。第一部,就是《佛说无量寿经》,一般我们现在用的都是曹魏康僧铠的译本。第二部是《佛说阿弥陀经》,都知道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第三部是《佛说观无量寿经》,是刘宋时期一个叫做畺良耶舍的大德翻译的。后面还有后来加上的《普贤行愿品》,这是《华严经》里面的别行品,是唐朝的般若三臧,奉圣旨翻译的。再一个,就是《首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唐朝的般剌密帝翻译的,《楞严经》里面的一个小章节。这五部经典,现在我们把它称之为净土的所依根本经典。

另外,还有一部论典,就是在元魏时期,由菩提流支三藏翻译,印度的世亲菩萨所造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往生论》。统共这五部经和这部论,我们综合把它称为净土所依的根本五经一论。

当然,这五经一论的选取大概差不多经历了有上千年的时间才把它一推而就的。那么在隋唐以前,一般我们都是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甚至那个时候讲经说法的已经很多了,那么把这三部经典合刊来流通、广宣流布的,都是把它合为一个集子来流通的,认为这三部经典才是净土教义的相辅相成。

后来,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局面一直相续了将近有上千年。到了晚清的时候,有一个叫魏承贯的居士,他非常推崇《华严经》,特别是《普贤行愿品》。所以在他的力倡下,就把《行愿品》合刊跟净土三经并在一起,称之为净土四经来流通。而且他当时还讲到说,修净土不读《行愿品》的话,则你学习教法可谓是偏而不圆的,就是没有到位,他是这样的一种认知。后来,就把《行愿品》贯在三经之末,成为净土的归宿。并且讲到说,如果要入毗卢性海——毗卢性海就是《华严经》讲的无碍境界——那么首先先入净土玄门。以此理由,他把行愿品加到净土三经之中,形成四经流通的局面。

后来,到了上个世纪民国年间,也就是1934年的时候,由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一位莲宗大德印光法师,由他老人家提倡,又把《楞严经》里边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入进去。并且提倡到,《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他认为说,只这一章就可以跟净土四章参而为伍。以此因缘,1934年的时候最后确定了净土五经为净土所译的根本经典的格局,成了净土法门的一大源起。

后来,就把《往生论》也加入进去。《往生论》里边也有我们东土一位净土大德,叫昙鸾大师,他对《往生论》做过注释。我们现在看到的《往生论》基本是《往生论》的原论和注释也是合刊一起流行的,这就是整个我们现在说的;五经一论。

这种推选方法,被中外的净业的学人给认可了。一直到我们现在,欲了生死出轮回,所依净土来学修,都是以五经一论来详读、精研、受持,作为自利利他的根本法本。

这是我们先说一下五经一论的大概名目,和它形成的概况。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开始看一下五经一论具体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个略释。

首先来看第一部叫做《佛说无量寿经》。这部经典,当时是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外的灵鹫山中宣说,当时参加法会的有一万两千的大比丘,还有比丘尼的五百人,男居士七千、女居士五百人,所有的与会都是当时释迦牟尼佛弟子里面的中坚人物,特别是还有普贤、文殊、弥勒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众。

那么这部经典我们都知道,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弘法有两大中心,一个是舍卫城在北方,我们常知道的乔萨罗国,这个国都就是室罗筏城舍卫城,是北方主要的根据地是祇桓精舍,就是我们常说的衹树给孤独园。而这部经,就是在南方的弘法中心,竹林精舍的所在地,也就是灵鹫山也在城外这座城的旁边王舍城讲的,这么一个地方。

在这个地方,当时刚才讲到的说有这么多的所列的弟子,那么释迦牟尼佛看到弟子们的根基成熟了,能够荷担这个出世大法了,就在一次法会中放光现瑞。放光现瑞,尊者阿难见到佛从来没有现过的稀有相,就坐起来合掌恭敬,并问说:;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为什么要放这个光,愿佛为我宣说。

以此因缘,释尊对阿难的乞问非常地赞叹,他当时还讲到说:;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生智慧,真妙辨才。就是说你是悯念一切的众生才今天问我这个法门,而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才兴出于世的,就是为了度化众生才兴出于世的,救济群蒙。所以说你今天所问,能够饶益开化很多的诸天人民,能够惠以真实之利,所以赞叹阿难乞问净土法门的功德。

就是在这样一个因缘下,净土大法才让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讲出来,这是《无量寿经》。特别是把凡夫往生极乐世界,各位要晓得,我们现在在凡夫的法界,虽然跟极乐世界也同在华藏世界中,但是如果佛不说,我们就不知道,不知道南无阿弥陀佛正在西方现在说法;不知道有愿意往生的人,他会分身散影去临终接引。所以整个华藏世界也是信息时代,这么一个理所当然之事,众生不知道;这么一个惊天的秘密,如果佛不说我们就不可能受用。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最为详细的一次因缘,把整个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做了一个很广很高很广阔的一个描述。所以本经的内容非常地详细,义理也很深邃,境界非常弘阔,是自古以来成为净土宗的第一经典。

这部经典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个版块来看,第一个就是讲到的阿弥陀佛因地作为法藏比丘发愿而圆成净土。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的时候还追溯到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发愿,在过去不可思议,无央数劫的时候,一共有五十三尊古佛应化之后,那么轮到有一个叫世自在王如来教化众生。当时有一个国王叫世饶王,听到佛说法以后,他就完全相应,马上就心开意解,就弃国捐王,出家修行,号名法藏比丘。

在这种情况下,佛就给他讲法,可是这个法藏比丘还不愿意依照着常规的范式来成佛,他让佛给他讲:;惟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有这么一句乞问话,一开始走的是他力,而且还是我速成正觉,我要快速修行快速成正觉,走的是他力和方便快速的道路。那么世自在王一看,他有这样的志向,就在世自在王的加持下,给他讲了二百一十亿国土的殊妙、天人的善恶、众生的根性,一个一个现给他看。

由于这个功德,法藏比丘用了五劫的时间来思维称性发了四十八愿,每个国土的长处他摄受过来,这个国土的短处他把它屏蔽掉。最后这五劫的时间就用了一个几乎是度众生完全把它施设到最低的门槛,用四十八愿来面面俱到地摄受整个他方国的众生,而成立了,圆满大愿以后成立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自己也成佛了。号,阿弥陀佛,这是说因地发愿,圆成净土。

第二个板块用大量的语言来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事事无碍妙相。像宝地平直、水流妙声、楼观讲堂、妙香天乐等等这些,无量无边,幽微奇妙的不思议事,都是法藏比丘因地的大愿所成,果地的妙行所现。这是第二个。

最后,由因地的四十八愿,再有果地的西方道场,那么就要给开示这个因行果报,怎么样修行净土成功往生。在第三个板块里边,就开示了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到净土以后的品位,乃至也有一些众生,由于对佛的智慧,不思议智广大智不能够信受,那么虽然往生了,他还是在边地疑城,也是在无量寿经里面开示的。乃至十方众生只要随顺佛语,能够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精进还是懈怠,功德的浅深,有三辈的不同。在这三辈的往生中,虽然你的修行有优劣,但均以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是它法门施设的修学手段、方法。

那么最后,又用了大篇幅的文笔来讲到什么呢?讲到娑婆浊恶,让众生生起厌离心。我们都知道,净土资粮信愿行,它核心就是我们要有愿力,愿力的内涵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所以在这一点来讲的话,就是在经典里面用了;五恶、五痛、五烧来叙述我们这个国土,这种五浊之地,指陈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所承受的苦痛,乃至说,怎么样才有这样的苦痛的前因后果,完全呈示给众生,让他深明因果,止恶行善。

比如说像我们现在常说的饮苦食毒,正是现在的情形,这也是释迦牟尼在《无量寿经》里边讲的。又说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就是没有尊卑长幼,也是末法时代众生的一个情状。乃至说到这个时代的人,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就是有也想要的更多,没有的也想要,有没有,每个人都是贪欲炽盛,都想要,不断地要,越多越嫌少,等等这一切,;五恶、五痛、五烧的情状非常直接痛快地、没有粉饰地讲出来,我们现在末法实际、这个世界的情状,让众生生起厌离之心,立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可谓是婆心切切。

最后在本经中,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让参与会的四众弟子全部见到,现见,当时释迦牟尼佛就让四众现见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极乐世界。并且授记说,末法时期,所有的佛经都次第灭尽了以后,只有这部经典还能支撑末法一百年,只要能够闻到这部经典的人,还可以得度,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这就是这部《佛说无量寿经》的大概的内容,我们以后再学修净土的时候一定是必读的经典,第一部经典。

当然,刚才也讲到这部《无量寿经》是传来东土最早的,译本也最多,从汉到宋甚至有十二个译本,现在存的有五个译本。除了刚才讲到的支娄迦谶的译本,还有唐朝的菩提流支,还有宋朝法贤译的一个版本,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菩提流支译的是《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那么我们现在通流的,流通最广的是曹魏时期康僧铠译的本子最为流畅,最受欢迎,基本上所依的都是这个法本。

对于《无量寿经》做注释的,我们如果有心,想去研习一下净土,更好地学修净土教理的话,可以看一下隋朝有一个净影慧远法师给《观无量寿经》做过一个义疏。另外还有嘉祥吉藏大师,也是在南北朝时代的一个大德,一直到隋唐,他给《佛说无量寿经》也注过一本义疏,我们可以去学习一下。当然后来也有一些汇集本,可是净土的祖师大德不太提倡,所以我们基本上还是依照着曹魏康僧铠的本子作为所依的根本。

(二)

\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各位佛友,大家吉祥如意,现在我们开始讲净土经典大义的第二讲。在上一讲,我们给大家介绍到关于净土的五经一论,把《无量寿经》说了一下。在此,我们第二部经典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里边,最为受持和修学中影响中最大的一部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姚秦时期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关于《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特别是我们现在来讲,整个大乘经典里面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特别是天下所有的丛林把它作为晚课的必念经典,我们做一个超度,或者是说功德回向,不管在世或者说已经过世的亡灵做功德回向,全部都要忆念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要求往生极乐。那么这部经典,它的篇幅虽然短,可是呢,历来就被称为小本的《无量寿经》,也就是说它虽然简洁、明快、流畅,但是它甚深的义理却一点都没有打折扣。所以我记得我刚出家的那会儿,除了《楞严咒》以外,第二个背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

这部经典的内容很少,一开始是佛在舍卫城,上一集不是给讲到一个王舍城,一个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有长老舍利弗,还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的比丘,乃至文殊、弥勒、乾陀诃提,也就是不休息菩萨、还有常精进菩萨、天龙八部等等都来同入法会。

这部经典的正宗分是怎么开始的呢?就是说;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当时所有的与会弟子没有一个人乞问说:今天佛给我讲一个什么法,我什么因缘,乞佛给开示一下。由于净土法门,特别是这部经典里面,它把修学的方法,完全锁定在执持名号、称佛名号,就作为净土的正业修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重在持名,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念佛就成佛的甚深法门一切人都问不出来,所以这部经典属于十二部里面的;无问自说部,是释迦牟尼佛看到机缘成熟了以后,没有人问,他自己称性发挥,讲出来的。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在讲的时候,只能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作为当机者,佛向他全盘托出,称之为;二有法门。什么是;二有法门呢?我们都知道,在这部经典里面说,;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所以说,从一开始,就完全托出了西方世界就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阿弥陀佛正在说法,意味着但凡有得闻的众生,生起真实受用,随着经典后面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能已生、今生、当生。始终再发,始终可以生,念念再发,念念能够往生,是这样一种国土关联。

以这样的一个信息告知娑婆世界的众生的,所以这部经典可以说是直示了一个西方依正庄严,特别是后面再略说了一些极乐世界的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六通具足,特劝众生发愿,这些内容也是琅琅上口的,听起来人们就对净土升起了无限的向往。

那么对于这个怎么样往生的一段开示,在《弥陀经》里面是最为简洁明快的,他说到;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是在《佛说阿弥陀经》呈现出来的一段具体的修法,就这么简单,执持名号,把称名一法,非常直接地说这就是念佛、见佛、成佛的方法。但凡能够执持名号,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完全跟《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核心的眼目是步调一致的。

特别是这部经典来讲到极乐世界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的时候,它在最后用了大量的篇幅,引六方恒河沙数的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说当信是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劝信。那么后来蕅益大师在阐述弥陀经关于信的方面时,他讲到六信,特别是讲到信他的时候,就是我们凡夫由于妄想无明、见闻有限,不能够自专,自以为是,一定要随顺佛语。那么随顺佛语是怎么随顺呢?他说就是信,信释迦牟尼绝无妄言,信阿弥陀佛绝无虚愿,特别是信弥陀经里面六方广长舌绝无二言。就是讲的这段。具体说到就是说,怎么说一尊佛,我们说一个凡夫,一世你不打妄语、不说谎的话,舌头可以够得着鼻尖,如果三世不打妄语,舌头可以抚到发际。那么一尊佛舌头出来可以遍覆盖三千大千世界,大家想这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夸张,在佛的这种报身报土里面,确实是这样的。那么就是无量劫来,都没有说过一句假话。

所以,我们都应该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弥陀经里边就是二有法门,深信有佛有净土。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让大家发愿,最后执持名号,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即得往生。这就是信愿行的核心,所以这三段经文也是这部经体现信愿行三资粮的核心眼目、经眼。我们学习《佛说阿弥陀经》,应该从这里下手。

那么具体《佛说阿弥陀经》,也是有三种译本。像除了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的外,还有刘宋有一个求那跋陀罗译的《佛说小无量寿经》,另外还有著名的玄奘法师也译过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共这三个译本。在经文里边讲到这部经典还可以叫《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特别要跟诸位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学习这部经典所依的有三个最重要的注释,我们一定要看。印光法师在讲到的时候,;弥陀一经,得此三疏,就是得到这三个注作,法无不备,机无不收。任何道理在里面全部面面俱到讲透了,不管劝信也罢、发愿也罢、念佛也罢,都是面面俱到,讲得非常到位,这三部注释。机无不收,即任何人都可以从这三个注释里边得到《佛说阿弥陀经》的真实利益,心开意解。

第一部就是莲池大师所作的《弥陀疏钞》,这个我们回去要看一下,可以说是广大精微,用华严的教法来注释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第二部是天台教下的传灯大师,幽溪传灯大师他做了一部《弥陀圆中钞》,这可谓说高深宏博。他是蕅益大师的师伯,他注释了一部《弥陀圆中钞》,我们一定要学习。最最著名的有一部经典、论典、注释是什么呢?就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关于《弥陀经》注释里边印光大师赞叹到什么呢?说《弥陀要解》直接痛快,古佛再来,给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注释都不能够出其左右。那么大家想想,印祖也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净土宗的十三祖,他这么来赞叹蕅益大师这部《弥陀要解》,对于净土弥陀经的面面俱到和于事于理称性发挥如此赞叹,那就说明《弥陀要解》要当佛经一样来看待。

大家如果有读到的时候,确确实实如此。《弥陀要解》五重玄义,译文解义,一路贯下来是一气呵成的,简直是多一个字都嫌多,少一个字都不够。《弥陀要解》对于弥陀经的这种称性讲解真的是已经发挥到极致了,必须要看,一个净土行人来修学净土法门。这是对于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我们做一个了解、略说。

时间关系,只能够一部一部这样给大家略讲一下。

第三部就是《佛说观无量寿经》了,这部经典它的源起非常有戏剧性,它的开场很有意思,也是在王舍城,当时的国王叫频婆娑罗王,那么源于一场宫廷政变。

这个频婆娑罗王,他被儿子给软禁住了,就是要篡位了。他的儿子叫阿阇世王,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就把他的父王给囚禁起来,不给他吃不给他喝。而且这个提婆达多也是佛的弟子,也是一个逆徒,大家都知道在佛门的经典里边,每部经典里面好多时候都会提到提婆达多。

当时跟阿阇世王合计说:你呢,把你的父王给灭了,你做新王;我呢,把释迦牟尼给灭了,我做新佛。咱们两个正好一拍即合,重新治理这个世间。你做你的人王,我做我的法王。结果呢,阿阇世王一听,就上当了,就干了这么一档子五逆重罪的事。

那么当时他的皇后,就是国太韦提希夫人,害怕她的夫君在冷宫里边被饿死,她就每天用小麦粉和着酥蜜涂在身上,璎珞。古印度妇女们都会戴璎珞,里边灌了葡萄浆,秘密地以看望夫君的机缘给他食用。

那么这个阿阇世王,这个太子知情后越发火冒三丈了,马上就拿着剑,想把韦提希国太夫人杀掉。好在当时有一个月光的大臣犯言直谏,就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大臣,听说为了篡位杀父王的是有,大有人在,从来没听过说太子可以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杀了的,如果你这样大逆的话,我就不可以辅佐你,我要走了,转身就走。在这种情况下,阿阇世王才停止了这个恶行。

大家想想,老国王被禁,亲生儿子又逼自己死,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韦提希夫人才悲痛欲绝,从被囚禁处遥拜世尊哀求说:请世尊知道、忆念我现在求助于您,希望请目犍连和阿难前来救助。佛知道以后,先让这两个弟子从空而来,自己从灵鹫山隐,从王宫出,现在其前。是这么一个缘起。

那么当时的情形呢,韦提希见到佛以后呢,就;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就说我过去到底造了什么孽生了这样的儿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你佛有什么因缘,收了这么样不好的徒弟?在这种情况下,彻底,大家想政变的源起,就是人间的这种苦,这种无情冷暖,亲生的儿子发动宫廷政变,在这种情况下,她的这种出离心,对于染土的浊恶这种厌恶心,这种愿力对净土向往才真正地发起来。

说了一句什么呢?;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到了这种地步下,我们才知道学佛需要第一迈步就需要出离心。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我们再讲到这个愿力也是建立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这部经的源起有意思就在这里,它是整个把人间的八苦,就镶嵌在这个宫廷政变中,才发了这个的出离心,这是本经的源起,就是讲的世间的苦痛。每一部经典你看都离不开;劝发出离三界火宅。

本经对于具体的从缘起到内容的板块上,主要分为定善和散善,我们通常讲到的,也就是净业三福和十六妙观的具体观法和修法。

那么净业三福在经文里边讲到,我们在这里一说,净土法门都会讲到净业三福,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第一个,比如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属于说人天福又叫世间善。第二个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一般我们称之为二乘福,也就是戒善,持戒的戒。第三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属于说大乘福,又叫行善,修行的行。

你或者修其中的一福,或者说三福皆具,那回向发愿就可以成功往生。这叫做净业三福,这是《观无量寿经》里面首先学到修学净土作为人的本位来讲,你应该这样来学修净业三福。

那么接下来,又讲到十六妙观。我们知道所谓《观无量寿经》,就是在端身正坐,面向西边来修这个观法。后来,在净土的传承上观法基本上都会到了执持名号上。最先开始,前期的净土行者很多时候都是修这个观的。从这个开始日落观、水观、地观、树观、乃至宝池观、宝楼观,最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观等等这些,这叫做上根人,修的是前十二观。

中根人则特别设立了第十三观,就是说我们有时候凡夫的心力不够,你观佛的报身如此之大庄严,他观不起来,心定不下来,境细心粗神识飞扬,在这种情况下设了第十三观,给中等根性的人设的就是观丈六金身,也就把阿弥陀佛想象成比一般的人个头高一些的身形,

如果能够观成功,也是往生的正业,可以往生。

再下面为下根人设了三品,每一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生,我们常说的三辈九品,这是为下根人设的散善,也就是三品往生中,特别是下品里边是末世的凡夫俗子所设的,专业非常对口。

比如说下品下生里面说到,十念往生就有这样的殊胜功德:如果有人犯了五逆十恶之罪——这也是人里面最恶的水平,那么地狱相现前的时候,只要你能够具足十念,就是具足十念,念念阿弥陀佛就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在这种情况下都能够往生,成功往生。这是下品最下生里面,就是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可以往生,把净土法门的方便、没有门槛,彻底给全盘托出来、彰显出来。这就是有名的下品下生里面的十念往生章。

在这部经典中,有一段经典的开示,这是整个净土法门里边最精辟的佛说的,所谓人们常说,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有一段里面讲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你看,特别是这八个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后来我们把它合起来称的时候就是;心作心是,就是你的心念什么,那么你的心成就的就是什么,唯以万法唯心之根本法义,来彰显心作心是之妙理也。恰恰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那么我们的心就是在作佛。

后来有祖师开示道:这一段话特别是;心作心是这八个字,这个法你能够明,没有一法不明的,这个法你能够悟,没有一法不悟的。这不但是净土宗的最上开示,而且是整个一代释迦牟尼佛教法里面的核心开示,一代佛法就是;心作心是。就这么简单,我们常说佛法如一滴狮子乳。当然,里边还讲到一些比如要圆发三心,要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等这些促成我们往生的果位,往生的成就。

这是这部《佛说观无量寿经》,由于《观无量寿经》的译本很少,尽管有另外一个译本已经散失掉了,就是这个刘宋畺良耶舍译这个本子而已。但是它的注释非常多,可见当时这部经典是很受教内重视的,除了比如说智者大师说的,宋朝四明知礼法师述的《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还有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善导大师给这部经典作注叫做《观经四帖疏》,这是这部经典号称第一疏。

这个我们下去一定要看一下,研习一下,因为对于净土法门;他力本愿的思想,不是说大家一直都能得到认可的,或者说一直都有这个因缘福德能够这样去受用的。在当时,教内各宗各派对于教理的演绎、发挥特别地丰富,所以说,虽然净土法门也在弘传,但是很多时候是把横超法——就是带业往生的这个方便法被做了竖出解了。到那个时候解释的时候像唐朝的时候有的法师解释说三辈九品,上品上生是到了四五六地的菩萨才能够,上品中生要登地的菩萨才能够往生,中品要证到声闻、阿罗汉、辟支佛的人才能够往生,就等于说上品、中品乃至下品的上生就没有凡夫的份儿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对净土教理讨论得特别厉害,就有这么一个思潮出来了。这样就阻碍了一些什么呢?根器比较,比如说没有文化、甚至教理不通达,到底这些人甚至是修的也不好、烦恼也没断,能不能往生,乃至往生上品,这个就有了分歧了。在这种情况下,善导大师才写了《观经四帖疏》,它这个书又叫《楷定疏》,就是以楷定古今的这种气度,把《观无量寿经》对于净土法门的胜义方便给彻底地彰显出来了。

比如说,善导大师说,认为说已经登地证无生法忍的菩萨他可以随意地分身散影地去八相成道、去度化众生了,一百一千个佛土,成立次方地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岸上的人得度了,你为什么还要救度去呢?如果说,已经得度的你在岸上的人还要救度的话,那么这四十八愿就是没有凡夫的份,如同虚设了。这是善导一系的祖师这么说,在这种情况下,他说已上岸者就不需要救度了。佛偏救肋的是什么?在溺水特别深、更容易死的、已经非常危急的情况下这些众生,他偏去救度。所以说他认为阿弥陀佛,《佛说观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法门就是摄凡夫入报土,就可以上品中品往生,他是这么说的。所以这个书《四帖疏》里边,除了把《无量寿经》这个经义给表达出来以外,前面还做了很大的讨论,

关于净土的正宗法脉应该从善导大师这本书中去学习。这是讲到《观无量寿经》,就另外再讲到这两部疏。

当然还有隋朝的净影慧远法师和隋朝的吉藏大师也给《观无量寿经》做过注释,乃至后来宋朝的元照律师也给它做过注解,也是非常的精细。那么清朝有一个居士叫彭际清,他是做总汇的这样一个论述,但是呢,特别地畅快淋漓,也可以学起来非常受用。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做一个了解。这是净土三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净土四经,上一讲我们讲到是清朝的魏承贯把它列进来的,因为《华严经》有三个译本,我们通常说有四十、六十、和八十《华严经》的翻译,《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卷《华严经》的别行经,后来把它置于末后组成了八十一卷,全称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这么一个小的章节。

在具体内容里边呢,大概讲到说如果欲入如来性海,应修十大愿王,这个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普贤菩萨欲成就佛的功德,修了十大愿行嘛,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乃至到普皆回向。从以因行为果觉,是这么一个修法。但是呢,最后,虽然以十大愿王这样的一种临摹佛陀品质的修法来修行,最后会归处以十大愿王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特别是在经文的末尾,就是讲到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部随着把这个修的善根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是这么一个行愿品。

大致的内容,因为行愿品里边,也是除了以十大愿王为主导以外,还可以了解一下它的,比如说世间的利益,在经文里面讲说读诵本经它这个利益非常殊胜,可以速灭五无间恶业,可以清除现身身心的病苦,乃至无量劫的一切的恶业,远离这个魔障,还能得佛菩萨的称赞,诸多人天的供养,速得成就微妙色身,等等这些都是行愿品的功德。

我们可能都知道,我们近代佛门泰斗,也是著名大德,本焕老和尚把《普贤行愿品》作为每天必读的功课。那么在藏传佛法里面也特别重视《普贤行愿品》。这是说读诵本经的利益殊胜,那么特别是他讲到出世间利益的时候,就讲到临命终时,我们一般的世间的众生,芸芸众生,讲到说;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也就是万般带不去了。这时候,;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就是发的这十大愿王,;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之间既得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化导众生,直至成佛,所以它的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品》。对《普贤行愿品》我们也有一些对于它的注释,比如说有一个唐朝的澄观法师也就是华严宗四祖,宗密法师的钞,澄观法师的疏,这是对于《普贤行愿品》的权威之作,我们可以研习一下。

最后五经里边的一个,就是我们要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的其中一章,只有二面四十四个字,但是它主要讲的,是把净土法门念佛的诀窍、这个心要完全给表达出来。在二十五圆通中,有两个法门被选上了,一个是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再就是大势至菩萨,修念佛三昧的根大圆通,所以在小小的篇章中,其实就是表达出来,大势至菩萨其实是我们法界,念佛宗的初祖,彻头彻尾的专修净土法门,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候,也是修了一半禅法,或者从禅宗或者从教下,乃至修密导归净土,都是半路的,大势至菩萨讲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一开始就是什么,佛问圆通我无选择,佛问我怎么样修成就的,我也没办法说起它的,我只会这个,也就是;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什么样的方法呢?四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就是《圆通章》里面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修学佛法是怎么样的,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所以你看印祖把他划为说;净土行人的最上开示,就是它没有那么多厚重的东西,非常清晰、明朗的小文章,就是用一个宗因喻。一开始也给大家讲到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过去怎么样从因修成的果,用什么方法,最后这个方法就是念佛,还打了一个比方说,如母子相忆。就是这么一段很简短的,但是却把净土法门修行诀窍从这里边给我们透露出来了:母子相忆,不相违远。也就是用念的功德诀窍,来体现我们从迷到悟和凡圣的沟通,入得无生法忍。当然无生法忍就是修证果位上一个具体的位次,就等于说见了它已经开始破无明证法性,这样的一种地步。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总归上面我们讲到的就叫做净土五经,我们所依的修学净土最根本的释迦牟尼佛的教证,就要从汉传佛法的这五本经典作为根本所依。其它的跟这五部经典里面所讲的,或者有表面的冲突的,或者有一些矛盾,一定要依照这五部经典来学修净土法。

最后一个;一论,就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我们通常说的《往生论》,有时候又把它叫做《净土论》。

我们都知道,对于经典的注释我们叫做论典,佛法里面经、律、论三藏。那么论里边它还是有分别的,有叫做注经论,就是单单针对某一部经典进行注释,这叫做注经论;那么另外还有一部分论点叫做综经论,就是综合了众多的经典义理为综要而加以主要说明的这叫做综经论。

《往生论》就属于综经论,综合了整个净土的教法义理来做的一个论述。这部论典是印度当时很著名的一位大德,也就是天亲菩萨所作的,也是我们现在唯一的一部印度本土流传翻译过来专说净土法门的论典,所以我们只标到这一论。

《往生论》的大概内容也是从两部分来看,一部分叫做偈颂,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言诗一样,比如一开始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就是五言五言的这么一个偈颂。后面的解义分叫做长行,那就是不规则的句子,来再进行对前一段的更透彻的解说。

这个《往生论》最主要的内容板块,就是里边讲到了;五念门和;五功德门,这个我给大家大概说一下。 讲到的修学方法,五念门。第一个叫做礼拜门,它说往生西方一定要修这五个法门,礼拜门是第一,身业,以自己的身业礼阿弥陀佛,愿生彼国。

再一个赞叹门,就是说你用这个口业来时时常常地来赞叹阿弥陀佛,他的名号、他的光明、他的智慧等等这些,不断地用口业,身业礼口业赞叹。

第三个叫作愿门,就是心里要常常发愿,愿生彼国。你看,大部分修法都离不开待会儿我们要讲的核心宗旨,就是;信愿行。作愿门。

第四个叫观察门,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比如说彼国的国土庄严功德,还有阿弥陀佛的色身庄严功德,乃至诸佛菩萨清净海众庄严功德等等,就是不断地观察。也可以我们说用念来系念,把心系在西方极乐世界,观察、首肯、确信,其实无非都是在我们的心上来做功夫。

最后一个叫做回向门。就是将自己的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世界,成就我们的菩提心、大悲心。

这叫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门,是《往生论》里边提出来往生净土的五念门修法。这个五念门里边,前边的四门叫做进门,就是往生门,那么回向门就叫做出门,就是依照这个回向,我们不但发愿,而且还要乘愿再来,这样再以净土法门跟法界众生结缘,同生极乐国土。 这是五念门。

五功德门,就是由这五念修行成就以后,所得的自利利他的功德。它里面讲到,比如说第一个叫做近门,讲到比如说我们修行净土成功往生了,刚刚初到净土的时候,亲近佛、亲近海众、亲近无上正等正觉,这叫做近门,就是往生了以后趋向佛果,已经很近了。

那么第二个叫做大会众门。就是说,既然往生到净土了,跟所有阿弥陀佛的眷属们,也叫诸上善人嘛,把手同行,这叫做大会众门。说实在的,就是我们说,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话,不论从修证、慈悲、功德上来讲,那我们提鞋都没资格。但是如果成功地往生到极乐世界,跟他为其胜友,就是跟他们坐在一起,围绕在阿弥陀佛面前,听经闻法,就是跟这些大菩萨们把手同行,大家想想这种功德有多大?在我们娑婆世界,想都不敢想啊,那叫以凡滥圣。可是一旦成功往生,就依照阿弥陀佛的愿力摄持,执持,就可以让我们达到跟诸上善人是一样的水平。

第三个叫宅门,宅门就是说,登到极乐世界的华丽道场以后,依正庄严、那么安心法界,对依正庄严真如妙有,已经完全能够相应,时时刻刻跟修行往生者本人当下也能起妙用,所以这叫做宅门。

第四个叫做室门,就是登堂入室了,得到清静处了,受用种种的法乐,到了极乐世界。那就是说整个跟极乐世界跟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所有的这些光和影的效果,已经打成一片,融入其中了。全体都是真空妙有的体现,这样一种。有时候我们在理解这个的时候,好像觉得非常抽象,甚至很教条,那我们就要悟。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个对于我们教理上要有些了解。

第五个就叫做园林游戏门了。不违本愿,回入生死,在生死缘中来济度众生,往生西方了。这就叫做园林游戏门。前四种是自利,后一种是利他。这五念,五功德门就是在往生论里边,一开始讲到修法的主要内容。

当然,它们里边还讲到说,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还有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等等这些,总归呢,都是对于净土法门的甚深义理的不断阐述。

讲呢,只能跟大家讲一点点,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们这两节课,就是想把净土的根本经论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作为一个了解。我们以提倡看了、听闻以后,回去自己还是在那儿认真学修。

特别是这部《往生论》注的话,当时已经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失传了,我们现在很有福报,为什么呢?是一直到上个世纪民国年间才由我们佛门的一位大德居士就是杨仁山从日本取回来,我们现在才能够学习得到。否则,一直千百年来都见不着,失传了。综上所述,就是这两节跟诸位同修们分享的;五经一论,做一个大概。

所以可见呢,任何一个净土,如果你真是一个完全悉心净土的行者的话,我们学修佛法,当然闻我们应该广学多闻,但是真正对于净土的教来讲,你不管广学什么教法,都要学会融入和善于会通到净土法门里边来。

而且在净土的学修上、行门上,所依的就是这五部经典和这一部论中。最主要的,我们核心就是说净土,我们可以看出来,它对于净土意义的阐述,已经是隐显相辅相成已经非常圆满到位。

当然我们对于净土经典和论著的学习,我们一定也要立足于对净土法门的学习。也就是说,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本位,我们怎么样成功?因为学要致用的,怎么学?能学对学不对?有时候确实学习佛法、我们常说佛教的义理,需要悟性,甚至跟知识也没多大关系。那么,你学会、学不会是一门,你学对、学不对还是一门。

大家要知道,我们常说学修净土,学修净土,也就是诸佛诸祖从中总结出来千古不易的铁案,修学净土用功方法体现在哪里呢,唯一的一个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修学原则就是 ;信、愿、行三资粮。

为什么这里把这个三资粮给大家提出来,当然不是说今天的时间,我们要讲三资粮,信、愿、行。我们从根本经论里边,就可以看出来三资粮的表达。

比如说,从净土的三经而言,第一个《佛说阿弥陀经》就是表信,;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特别是弥陀经里面就是;二有法门,相信有佛有净土,劝信的。那么,这个《佛说无量寿经》里面,它的核心内容除了这个法藏因地,乃到后面的五恶五痛五烧,中间最主要的是什么?是四十八愿。那么这部经典它的核心眼目是表;愿的。而《佛说观无量寿经》这部经典,它里面讲了十六妙观和净业三福,就是非常有操作性,让你去具体实施的行门,就是表;行的。你看,净土资粮信愿行,在三经里面就表达出来了。

那么从净土五经来看,如果把《行愿品》和《圆通章》加进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净土三经是表;信的,而《普贤行愿品》恰恰就是表;愿的,这个《念佛圆通章》唯说;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就是表念阿弥陀佛这一个单纯甚深之;行的。净土五经它还没有离开净土三资粮;信愿行的表达。所以我们学,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从这个方面下手。

你再比如说,你看就单说,《阿弥陀经》里边来讲吧,前面我也讲过了,信,就是第一句话;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就是表;信的。那么;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愿的核心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是让你激荡你的愿力,这就是表;愿的。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所有这个内容里面表达一句话,就是;执持名号,就是表;行的。还是信、愿、行。

乃至《弥陀经》里面,讲到四个菩萨,你看讲到长老舍利弗,最后说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讲完了以后,最后并诸菩萨摩诃萨,一开始文殊师利菩萨,大家学习经典的时候很有意思,文殊师利菩萨他是大智慧,才能承担这个净土门,它就是表;信的;第二个菩萨是阿逸多菩萨,阿逸多菩萨我们都知道,翻译过来是谁呢?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来发愿当来下生,就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那么他就表的是;愿呀。最后是乾陀诃提菩萨和常精进菩萨,乾陀诃提翻译为不休息,常精进,这两人作为同修道友,他们有一个特色是什么呢?生生世世精进不懈怠,可以为了度一个众生,生生世世、随行六道的去不生疲厌心去度化。那就是表大;行的,一心不乱之行。你看,《弥陀经》里面四尊菩萨当机者,表的还是信愿行。

那么,我们再来看第十八愿核心愿就是,我们都知道《无量寿经》里面的十八愿核心眼目,这个愿是整个愿里面的愿眼,就跟一部经的经眼。它怎么说呢:;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你看,第一句话是;至心信乐 表的什么呀?;信。;欲生我国表的什么;愿, ;乃至十念完全表的是;行吧。;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你看,还是信愿行三资粮。

甚至我们在,这是从信愿行来讲,我们从;愿来讲。;信愿思想刚才讲到在《无量寿经》里面是;五恶五痛五烧,给大家陈述得特别到位;那么在《观无量寿经》里边,把厌离的这种发愿往生的思想发挥到极致,一开始戏剧化的家庭悲剧,人间极惨就是杀父杀母,不逼到这份上,韦提希跟频婆娑罗王他们平常也把佛陀请到王宫,也要上个供,然后可能六斋日还受个八关斋戒等等,常规做这些修行。可是他不逼到那个情况下,她发不起来厌离心,不想求生极乐世界,这也是愿力的一种衬托,所以这就是愿力才致使她;愿生无忧恼处,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具体;行的话,虽然这三部经典里面都讲到,也有十六妙观,也有三辈往生,可是最后落脚处阿弥陀经佛,里边只讲执持名号。《无量寿经》的宗旨是一向专念,这就是;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在《观无量寿佛》里面,后来的注释讲到说;观虽十六,言佛便周,虽然有十六种观法,最后念一句阿弥陀佛全部具足了,还是持名妙行。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也只能泛泛地这样跟大家说一下。净土宗,学,我常说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硬件就是十三代祖师,软件我们需要必备的就是五经一论。五经一论怎么学呢?就从信愿行上来着手,相信阿弥陀佛、相信极乐世界,相信此国太苦、彼国极乐,愿意往生,老老实实持名念佛,执持名号,这就是净土化繁为简,一个三角稳定修学的一个诀窍,就这三样。只管念,但是你念佛,必然要建立在信愿之上的。

所以,给大学讲一些这两节的内容对于根本经典做了一个大概的介绍,当然也有好多不到位之处。时间关系,但是我们一定要明了,对于信愿行上面,都是根本经典的表达,在具体以后我们学修净土法门的时候,还要能够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常说到;理有定而法随机,这个信愿行是定的理,;目可更而纲不改,不能改的纲,学修净土必须依照信愿行来学修。根本经典里边还是这样的表达。

那么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个的的确确到这个年代,到我们佛法流传的情景,我们现在本来所具的根基,有时候我们想想,扪心一下,不要说;断惑证真了,超凡入圣了,凭自己的力量,五戒,;杀盗淫妄酒,身为人、佛弟子,我们持的怎么样?五戒有一戒持满了才能够得人身。

那在某种意义上的话,信愿行资粮,但凡具足信愿持名就可以往生,那就说明往生极乐世界比得人身要来得容易!如此胜义方便法门,希望大家要深思、要痛想,才能够真正得到佛法自利利他的受用。

什么时候我想,刚才念开经偈的时候,也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真正我们对于信愿行建起来,什么时候往生到极乐世界了,那么见到西方清净海众,三圣阿弥陀佛正在说法的话,才可谓说不违百千万劫难遭遇之法,为我们遭遇一场,特别是净土法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讲解

  • 金刚经注音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