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佛教与我国人文科学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8-10 09:16:02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宗教在其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与人文地理环境发生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首先,宗教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没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作依托,宗教便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宗教在产生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进了人文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对中国的民风民俗、词汇、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都发生了直接的影响。今简介如下。

\

1、佛教对民风民俗有深厚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上元节、端午节、腊八节等众多节日。这些民俗节日都或多或少与佛教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元宵赏灯的习俗最早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院里点灯敬佛,令土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的盛大节日;中国传统习俗腊八节与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接受牧女的乳麋供养,于腊月初八这一天在菩提树下悟道有关。

2.佛教传入我国后,对文学的影响尤为深刻。

佛教对小说、诗歌、戏剧、民间故事等都有密叨的关系,佛教思想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取材范围。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其思想内容都或多或少地与佛教相关。仅以《西游记》为例,这部神魔小说中贯穿了佛法无边、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思想。如其第六、七回中描写孙悟空与二郎神对抗时,无论他是变作麻雀、大鹚、小鱼还是水蛇、花鸨、土地庙,均被二郎神识破,最后被太上老君的金钢套打中天灵盖而被捉,及至后来他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逃脱,却又被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以掌降伏,压于五行山下,然后以一张写有真言咒语的帖子制住不能逃脱。第十四回中,孙悟空跟随唐僧之后,因受不了师父的约束,滥杀性命,一气之下便使性子离去。唐僧正无计可施之时,观音菩萨化作一个老母,送他一顶花帽,一件棉衣。又教他一篇咒语《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待孙悟空听龙王劝说返回唐僧身边之后: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地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疼,头疼!”那师父不住地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疼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破金箍,住了口念。不念时,他就不疼了。此后,《紧箍咒》就成了唐僧降服孙悟空的魔法;小说第九回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甚为明显:三藏的父亲陈蕊生考取状元后又娶宰相之女殷小姐为妻,却不料在赴江州上任途中遭到贼人刘洪杀害沉尸于江底,只因之前曾将买来的一尾待烹鲤鱼(龙王)放生,才有幸被水底龙王所救,至其子江流(玄奘)长大成人为父报仇后,复得出水活命。

3.佛教对诗歌的影响也很明显。

佛教传人中国后,随着印度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发现了汉字的四声。所谓四声,就是汉字平、上、去、入四种不同的声调。四声的发现,标志着声律理论的产生,汉字四声的发现和声律理论的诞生,直接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一些诗人开始追求诗歌的声律,讲究诗歌的格律美,追求诗歌形式的创新。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中,中国的古体诗慢慢被淘汰,出现了新的格律诗。格律诗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在创作手法上都比古体诗灵活得多、方便得多,更容易传播和认识。

随着佛教对中国文人影响逐步加深,在历史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反映佛教思想的诗歌作品。下面介绍王维的一首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香积寺是一座寺院,王维来到此地,不由想到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潜藏毒龙,是佛门高僧制服了它。佛法无边,能克制毒龙。同样,佛法也可以克制人间的欲念。再看一首《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谷空,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这句话可以概括王维这首诗的思想。王维中年信佛,达到一定水平,他的诗渗透了禅宗思想。秋夜独坐,就是坐禅。秋天下着细雨,四周十分寂静,一个老人守着油灯,静静地坐在那里,感叹人生。人老了,头发白了,又没有长生不老丹,生命不能永驻,时光不可挽留,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日出日落,不可违背,可见人生实在是一场悲剧。想解脱这种悲惨世界,只有学“无生”,佛教能够改变人生苦难的境遇。

4.在戏剧作品中,佛教思想也常常被引用。

戏剧是融和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透过角色的语言与行动,表达一个故事的艺术形式。大多数的戏剧都是由演员扮演剧中角色,在舞台上表演,直接与观众见面,藉由艺人传达戏剧中的情节,使观众因而得以见到真实生活中的事实经验,以有意义的形式呈现出来。戏剧能反映出生活中的现实与理想,一出成功的戏剧表演,其教育功效往往胜过一句话、一本书的影响,因而它在社会教化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佛教中的许多故事、譬喻、思想,常常被戏剧引用,丰富了戏剧的题材与内容,更重要的是佛教宣扬忠孝节义、因果业报的思想,有匡正社会风气,增加人间道德勇气的效果。中国戏剧中,以佛教为主题的剧目占有相当的份量,如果把佛教的内容除去,那么中国戏剧文化史将是残缺而不能成立的,足见佛教与戏剧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戏剧也编造出许多有关报应昭彰的通俗故事,宣扬今生的善恶业因,必导致来世的荣辱祸福,这也是受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思想所影响,如《包青天》、《窦娥冤》等作品。

在古代许多戏剧中,将佛教中的人物戏剧化,不但为戏剧的诞生提供了丰富故事题材,并且为社会广泛传播忠孝节义的观念,达到推动佛教教化的意义。如《目连救母》,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前数日,寺院印《目连经》流通,“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剧中敷演目连地狱救母经过,曲折详尽,可以说是孝道的宣扬,有助于社会教化;《唐玄奘西天取经》描述高僧伟大的行径,为人们树立良好的典范;《观世音鱼篮记》是慈悲喜舍的弘扬,有净化人心的作用。

除了以上所举的例子,明代的杂剧、传奇也多取自佛教,如《双林坐化》、《哪吒三变》、《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等皆是。戏剧中的情节受佛教影响的,《封神演义》书中描述的三十六路伐西岐,也同样受了《华严经》和《降魔变文》的启示。

民间故事中也有许多是取材于佛教的故事原型。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例举。

5.汉语词汇中有许多成语、俗语、歇后语都是来源于佛教。

成语如:借花献佛、顽石点头;俗语如:无事不登三宝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歇后语如:僧人的木鱼——天生挨打的货,观音的肚子——慈悲心肠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佛教文化的影响,汉语的词汇会逊色许多。

6.佛教对艺术的影响也很深远。

佛教的梵乐、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常常被我国历代的艺术家所重视,他们会认真地研究佛教艺术,从中吸取对本专业有益的内容,促进本艺术领域的发展。如敦煌石窟的壁画和雕塑艺术,龙门和云岗石窟的雕塑,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均成为世代相传的人类杰作。并成为后入学习和借鉴的标本。

7.佛教对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荚学等众多学科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佛教思想的引入大大丰富了这些学科的内容。于是便形成了佛教与这些学科相融合的专门学科,如佛教伦理学、佛教心理学、佛教伦理学、佛教美学等学科。(信息来源:《浙江佛教》)

编辑:明蓝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讲解

  • 金刚经注音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