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个主旨应用在管理之上,大意就是:我们先要确立事业的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即使在工作环境中仍可平行发展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通过了解它们变化无常的自然规律,我们会明白事业上的成败得失是没有定数的,是基于不同因缘的配合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内心也就能尽量保持平静安宁。所以我们要了解事业上的问题的成因,学会用各种善巧的方法创造助缘条件:以诚信善待员工、顾客,甚至竞争对手,在大家心中散播和善的种子,如实认识烦恼的根源,从而把问题彻底解决。在提升智慧和发展事业的同时,我们也不执着于这些成就,而是将智慧成果和物质得着与别人分享。明白帮助别人也即是帮助自己,便可运用佛法智慧和慈悲来解决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也就会无往而不利,终致达到理想的目标。
管理事业的同时,应要兼顾管理心灵,在提升财富和名誉的同时,更应提升精神的境界。
良好的管理应该既包含经济成效,亦包含精神拓展,如此才可以创造一个包括财富增长和心灵成长的完整事业。
以人为本的精神就是菩萨精神,也是现代事业理念所必需的元素。
佛教要求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应更深切了解它的因缘条件。
“色不异空”是自利,通过修行来提升智慧,明白事物的变化无常,应用在管理上,决策者可通过掌握变化的规律来领导事业的发展。
“空不异色”的实际运用:管理者善待员工,了解他们,配合他们的才能的变化来推动事业的发展。
决策者面对种种不同的意见和批评,都应乐于聆听和理解,不应执着对与错,预设好与坏。
苦——面对它,先要确认问题所在,不要轻视问题,也不要轻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认识它,找出问题的成因,不要只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
灭——超越它,确立远大的目标,不要碍于问题的表征,为表象所惑。
道——实现自己,制订方案,执行和检讨,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问题也就不会成为苦恼。
从反省原因出发来解决问题,虽然不一定会收到即时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却能把问题彻底根治好。
不仅在管理上,甚至在一切问题上,包括人生的,心灵的问题上,我们都要能善用“四圣谛”:苦、集、灭、道,即抱着这样的态度: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实现自己,使我们的工作和人生更为充实。
“空的管理”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管理,融合由上而下的领导式和由下而上的支援式的管理,以注重沟通和分享的手段,来达成物质和精神平衡发展的目标。
良好的管理除了保障员工物质生活的交易性领导外(transactional leadership),还必须有提升精神境界的转化式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使大家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用无我的态度,抛开个人的荣辱得失,全心全意克尽己任,才是建立事业的良方。
通过持久的佛法修行,我们的心灵便能活在当下,不被过往的挫败所困挠,亦不致耽溺于对将来成功的臆想中,而只一心专注于处理目前的事务。透彻认识当前存在的条件以过往的经验作借鉴,为将来的目标作周详的计划,以承担的态度来坦然面对一切变化。
企业运作的种种现象都是空的,没有不变的本质,故此决策不能锁定在固定的框架中,而须灵活地考虑各种不同因素,弹性地因应条件的改变来制订策略。
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受到既定的观感所影响,从之而得出的知识也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性,在此情况下万不能执着自己的正确性而贸然作决定,应多从种种不同的条件推断,再下判断。
若我们能把时间分配好,把工作、健康、亲情、友情都能平衡好,这些不同范畴的东西便不会在我们心中凌乱交错成为挂碍,反而会有条不紊地自然运行,成为良好的助缘,间接帮助事业成功。故此,好的管理就是先要能管理自己的心。
六波罗蜜多:
一、布施,把东西赠予需要的人,可分为:金钱物质上的帮忙(财施)、精神上的支持及安慰(无畏施)、人生哲理的启迪(法施)。
二、持戒,遵行佛陀制订的规矩以保持行为(身)、语言(口)、思想(意)的清净。
三、忍辱,又称安忍,面对顺境或逆境时均安住不动。
四、精进,努力不懈,迈向解脱之道。
五、禅定,又名静虑,通过心念高度集中以觉悟真理。
六、般若,梵文音译,解作能如实认识事物的智慧。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