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我的一位亲戚,约四十多岁。在十多年前,本应结婚成家,忽然婚变,女孩离他而去。从此不谈男女感情事,一心学佛,吃素听经。最近听说身体欠佳,故而对生活产生厌倦,迷恋净土。时常求佛菩萨,早日接引,脱离娑婆,往生净土。
脱离娑婆八苦,往生净土,本是每个念佛人所祈求的生死大事。但是执意追求,为了病痛,毅然决定离开家庭或高堂老母,不思图报或照顾家庭,逃避一切责任和义务,却不是念佛人所应该持有的态度。反而随缘才是念佛之人所应持有的心态。但是;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或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
其实,随缘并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
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历练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真正的;随缘。
印光大师说执著某日往生容易生病或招魔。学道之人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如大师在《复念佛居士书》中开示:;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
开示大意是:你说自己决定要在年内往生,这种想法不能执著,执著就会成为病根,或有可能导致着魔。念佛之人,应当时时存有即将往生极乐世界之心。如果自己寿命没到尽头,也只能随缘活下去。倘若非要定下期限,要在某年某月往生,如果工夫纯熟还没什么,否则就是这个追求定期往生之心就会成为魔根。如果这个妄念结成无法解开的结,那危险真不可言喻。业报尽就投向净土,这是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断绝寿命而求证得某某境界,实际上《梵网经》就曾深深呵责此事。只应尽心恭敬、一片至诚恳求早日往生,不应定下日期非要某日往生。学道之人,心绝不能偏执,偏执容易导致丧心病狂,这样不但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有害!
从上述印光大师的文钞中,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往生之日,不可强求。何况年轻人上有老迈父母,需要我们照顾和供养,所以更应振作,鞭策自己,努力工作,积极地面对生活,以至诚之心孝敬父母,解决他们的生活所需,满足他们的人生意愿,以至解决他们的慧命归宿处,使他们能安度晚年,这才是一个佛弟子应尽的本分。除非家中还有其他子女,可以奉侍父母,否则一心欲离苦海,置父母于不顾,反而会招来不孝之讥,令世俗大众诽谤佛法。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义务。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孝敬父母要真心相待。犬马为我们劳作,我们尚能饲养它们,但是我们不会尊敬它们。所以我们不能像对待犬马那样对待父母。;孝不只是体现在给父母吃饱喝足,我们还要尊重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知道他们的精神需求及物质需求。真正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会因高堂的健在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的入暮之年而忧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不管父母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要好好地孝敬他们到永远,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生命的开始。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云:;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生儿方知父母爱,养儿方知父母恩。当初的父母就是现在的你和我。趁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我们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孝心,别等父母不在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最深沉的悲哀!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