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发布时间:2019-09-10 09:18:23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壹、 安心篇

一、特别法门二、仗佛慈力三、念佛胜易四、普劝众机五、信愿专修

贰、 实修

一、选择称名二、称名仪则三、诸事用心

【壹、安心篇】

一、 特别法门

1. 「法门不同」之文(总判通别二门)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增广卷三.近代往生传序)

2. 「拣去自力」之文(劝修特别法门)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由兹,拣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业之含识,现生同赴莲池。(续编卷下.楹联)

3. 「果觉因心」之文(法门不能相混)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

4. 「自谓弘法」之文(法门相混之错)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弘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并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续编卷上.覆善觉大师书)

二、 仗佛慈力

5. 「全是佛力」之文(坐船过海之喻)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

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增广上.覆裘佩卿居士书二)

6. 「专仗佛力」之文(佛力不论断证)

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不论断证,惟恃信愿。(增广下.净土释疑序)

7. 「带业往生」之文(佛力带业往生)

念佛法门,乃佛法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三编卷一.覆吴思谦居士书)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临终三大要)

8. 「舍此无别」之文(佛力能救业力)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9. 「两种深信」之文(佛力自然成办)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一函遍覆)

10. 「净土最要」之文(佛力自力非比)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11. 「净宗切戒」之文(切戒藐视佛力)

好高鹜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三、 念佛胜易

12. 「念佛必生」之文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13. 「逆恶来迎」之文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续编下.颂赞)

14. 「凡夫为本」之文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往生。(三编卷一.覆恒惭法师书一)

15. 「潜通佛智」之文

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16. 「即凡而佛」之文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二)

17. 「成佛有余」之文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三编下.覆周群铮居士书)

18. 「念佛足矣」之文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增广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增广上.与悟开师书)

19. 「不在只在」之文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上.覆智乐居士书)

20. 「万修万去」之文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21. 「发无不中」之文

如人习射,以地为的,发无不中。(续编下.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民二十年)

22. 「一照俱了」之文

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增广下.近代往生传序)

23. 「易行功高」之文

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24. 「顿超十地」之文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续编卷下.楹联)

25. 「往生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增广下.傅大士传录序)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26. 「成佛度生」之文

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广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增广上.与心愿居士书)

27. 「归宗结顶」之文

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增广下.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增广上.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续编上.覆济善大师书)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 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增广下.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四、 普劝众机

28. 「皆须修习」之文(劝一切人)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增广上.覆马契西居士书二)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29. 「末世学佛」之文(劝末世人)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编卷二.覆郭汉儒居士书二)

30. 「举下摄上」之文(劝自卑者)

世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31. 「志大言大」之文(劝自负者)

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三编下.覆秦铭光居士书)

32. 「真念佛人」之文(劝平常人)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只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增广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33. 「抛智学愚」之文(劝矜智人)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34. 「同一过失」之文(劝竖用人)

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得益浅而受损深。(增广上.覆何慧昭居士书)

五、 信愿专修

35. 「信佛未极」之文

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

36. 「唯信为本」之文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增广卷一.覆周智茂居士书)

37. 「一切人皆生」之文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编卷三.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38. 「最平常最高深」之文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三编卷三.覆秦铭光居士书)

39. 「平生业成」之文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卷二.覆邓伯诚居士书二)

40. 「现生不退」之文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41. 「必堕恶道」之文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三编卷三.覆智正居士之母书)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增广上.覆周智茂居士书)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续编.覆杨树枝居士书之三)

42. 「破戒违法」之文

念佛,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续编上.覆传德师书)

43. 「只怕不成佛」之文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三编卷二.覆志梵居士书三)

\

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会说法。如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全国。(三编卷三.覆温光熹居士书一)

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增广卷一.与心愿居士书)

44. 「专杂得失」之文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其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45. 「忙闲不离」之文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增广上.与融明大师书)

46. 「利他最大」之文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续编上.一函遍覆)

47. 「唯念弥陀」之文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续编下.楹联)

48. 「故乡风月」之文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三编卷三.思归集发刊序)

【贰、实修篇】

一、 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了生死。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即使做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则生死依旧莫出。现在人且勿论,即如宋之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而五祖戒,后身为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未证初果者,要常常觉照,方可不犯。如耕地,凡所耕处,虫离四寸,道力使然。虽以要命之威力胁之,令行邪淫,宁肯舍命,终不依从。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么了生死乎?

2. 密宗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以其倡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学密而回向净土,固是正理。但恐不屑修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我等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度脱,何幸如之!且守我们本份,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稳妥。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若闻彼说的好听,不禁心热起来。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密宗之危险,孰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

3. 相宗

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4. 教理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 也可以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5. 通家

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得实益。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

6. 圣智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

7. 实相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8. 观想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二、 称名仪则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10. 专一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况其它乎?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

11. 相续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12. 守凡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14. 守实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15. 守约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或致疲劳。

16. 守宜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朗念默念,两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堕,便是受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17. 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18. 耳听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 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若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19. 掐珠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20. 记数

念佛记数,是防懈堕。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三、 诸事用心

21. 取舍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

22. 念死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23. 发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

24. 操持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磨练。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功夫。

25. 静闹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26. 境界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则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来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是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27. 遇病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28. 任业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便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其往生之期, 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

29. 戒偏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惟无益,而又害之矣。

30. 瑞相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但平时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

31. 世福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32. 佛事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是。不必改念《地藏经》。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

33. 结社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进,谁甘后退?彼此相辅,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决择。每假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倡导。

34. 助念

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三时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国师之名。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着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

35. 孝亲

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

36. 利他

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讲解

  • 金刚经注音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