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

发布时间:2024-06-28 01:23:36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

丁二、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由于这四种心遍缘无量众生,因此称为“无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现在能做到身口意清净,这还不够,还要具有慈心的庄严。慈心就是愿众生具足安乐的善心。如法地修持就会出现慈心,心上就会具有慈心的庄严。因为有慈心的缘故,对待任何众生,不会生恼害的恶心。什么叫恼害呢?就是我不想让他得安乐,一定要让他吃尽苦头等等。这样的恼害心就没有了。

【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心上不但要具足慈心的庄严,还要具足悲心的庄严。就是要修出愿一切可怜众生都脱离苦难的悲心。见到众生正落在疯狂、错乱当中备受苦恼时,心里不但不忍心舍弃他,还想尽力帮助他。有这样的悲悯之心,就不会舍弃众生,就像母亲不会舍弃独子那样,儿子越是疯狂、错乱、受苦,母亲就越是于心不忍。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进一步,心中要有喜心的庄严。喜心就是见到众生在修安乐因、得安乐果的时候,由衷地随喜、欣慰。心里具有这样喜心的庄严,见到别人修各种善行(比如布施、持戒、闻思修等等)时,心里就没有嫉妒。如果没有喜心的庄严,见到别人修善法、得安乐的时候,就免不了嫉妒难忍,生起不欢喜的心。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心上还要有舍心的庄严。舍心就是平等心,在顺逆境界当中远离贪、嗔两边,住在平等的舍心状态里。不因为得到了成功安乐、遇到了亲友等就生贪爱,也不因为遇到苦受、怨敌或受伤害等,就生嗔恚。生起了这样的舍心庄严之后,无论在哪种顺逆境界里,都平平等等,没有贪爱和嗔恚。这就是心中有舍心庄严的利益。

丁三、四摄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心上还要有四摄的庄严。我们不是修阿罗汉果只求自己解脱,而是要让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这样就需要摄受众生、教化众生,因此要具足四摄法的功德。只有这样,才能像磁铁吸针一样,把众生摄受过来,教化他、成熟他,使他得以解脱。

四摄法包括: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首先对众生布施衣食等资具,利益他的身体。比如他饿了给他饮食,冷了给他衣服,生活有困难给予帮助等等,因为你对他好,饶益了他,自然他心生感激,心理上对于你欢喜,因此不论你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也就成了闻法的法器。

接下来就用佛法来利益他,首先实施爱语的方便,也就是要给他讲明六度是怎么回事,比如:六度是什么样的修行,每一度的心理状态如何、身口意上怎么做,修六度有哪些利益,不修有哪些过患,修的时候怎么按步骤进行等等。这样经过耐心、详细的讲解之后,就能消除他的无知、邪知和疑惑,而生起对六度的信解,也就是他在听过讲解之后,心里就开始接受六度了。

进一步要实施利行的方便。就是见到他对六度生起了信心,就再教他怎么在自身上修出六度,把他安置在六度的实修中。这是真正能利益他的实行,叫做“利行”。

这样他就开始实行布施、持戒等,接下来要实施同事的方便,就是按照自己怎么教他的,自己也按那样修行,这样让他生信心而跟随修行。这就是以身作则,带动他修行,让他经过反复修行之后,净除内心的垢染而得到解脱。

像这样,具有四摄的庄严,就能恒时精勤不懈地摄化众生。

丁四、三十七菩提分

大乘五道的修行归纳起来,就是“三十七菩提分”。为什么叫做菩提分呢?“菩提”是所得的佛果,“分”是成办佛果菩提正道的各个支分或部分。我们要到达菩提果地,就要走一条路过去,这条路上有几段呢?每一段里有几个支分呢?这就叫“菩提分”。

修三十七菩提分需要以十善业道为所依,只有修好了十善业道,禁止了身口意造恶,才持有修大乘法的入场券,才可以入场实修,不然就入不了场,而只能在门外徘徊。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首先,要在清净的心上修出四念处的庄严。(“庄严”是具足品德的意思,庄严心地不是外在做各种各样的装饰、美化,而是在心里引出种种微妙功德。)

什么是四念处呢?以智慧的力量让心安住在所观之处。以大乘来说,这要对身、受、心、法这四处都了达无我,然后修习身、受、心、法远离净和不净、乐和不乐等一切相的真如。比如观身:小乘观身体不净的相,大乘说身体犹如幻影,了不可得,因此净和不净两边都离了;又比如观受:小乘观苦、乐、舍等的一切有漏受都是苦的自性,而大乘说这一切受是不可得的空性,因此远离苦和不苦、乐和不乐等一切相。这样对身、受、心、法安住在离一切相的真如中,就是“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所以,单是身口意不造恶业还不够,还要以四念处为庄严,善巧地修习四念处观。也就是:观身体犹如幻影般现而不成立。就像影像,看起来像有存在,实际上得不到,因为只是心显现的假相。然后观受就像梦里显现的苦乐,好像有那样的感受,实际上得不到受的自体。第三“心”和第四“法”,是说这本自圆成的自性光明犹如虚空般,而轮涅万法只是虚妄的现相,就像空中现起了云雾和云雾消失一样。空中现起云雾和云雾清净,都只是假立的,在心的实相中不存在。空中幻起云雾比喻从心性中现起轮回烦恼、业和生的杂染法,这只是虚妄的现相,而非实有。空中云雾消失而清净,是比喻杂染消尽的涅槃清净,这也只是观待杂染而安立的,并非实有。所以轮涅万法不是心的实相中实有的法,而只是因缘生的忽尔显现的假相。这就是“法念处观”。

所谓的“善”,是指相比于小乘,大乘四念处的修行更善巧、更殊胜。比如作意:声缘是有所缘的作意,对身体要作意不净的相、对受要作意苦的相……,有对治的相状,而菩萨安住在无所缘的空性中,对所断和能断的相是无所缘而作意。又如动机:声闻只是为自己能趣入四谛而修持,菩萨是为了成办自己和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持。诸如此类,就是“善”的涵义。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之后,我们心中还要具有四正勤的庄严。四正勤也叫四正断,就是四种断恶行善的精进心——未生恶不令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要知道四正勤不是在其它地方精勤地作功夫,而是安住四念处观之后,精勤地断除观行的违品、修集观行的顺品,以这样的精勤,就能使修行一天比一天稳固、增长,以至达到圆满。

比如,修四念处的所依是闻思修大乘法,单从“所依”上讲,要修成四念处,就必须远离违品,也就是要远离对大乘法不闻、不思、不修。如果没生这样的过失,要力求不生;如果已生这样的过失,就是已经出现了不闻、不思、不修的懈怠心,就要尽快断除。又从顺品上说,没有生起对大乘法的听闻、思维、修习等时,就要努力使它生起;如果已经生起了,就再努力使它增长。像这样,精勤地舍离违品、修集顺品,就是“四正勤”。

由于具有四正勤的庄严,就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办一切善法。因为修四念处生起了观慧,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违品、哪些是顺品(就是哪些是不利因素、哪些是有利因素),之后再以观慧的指导发起对治违品的正勤,就能做到断一切不善、成一切善法。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神足是定的异名。怎么叫神足呢?神是神通,足是因。依靠禅定能自在地获得神通,因此叫“神足”。

神足从体性上划分,有欲、勤、心、观四种:

第一、欲神足,拿大乘来讲,就是对万法的空性生了信解后,就能依于信解而发起精进,由此使心堪能安住而入定,这叫“欲神足”。

第二、勤神足,就是对四正断发起了欲心,包括对消除修法违品起了很大的欲,没生的过失遮止它生起,已生的过失尽力灭除它;对积聚修法的顺品也发起很大的欲心,使得它逐渐生起、增长,这样就有恭敬加行精进,就能做到虔诚恭敬地一心精修了。以一心精修的力量,心就能安住一缘而得定。或者对四正断发起了恒常加行精进,就是长期不懈地勤修,不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而是遇到任何顺逆境缘都不放弃修行,以这样长期精进修法的缘故,就能一缘安住而得定。以上欲、勤两种都是得定的因,用因来取名字,就叫“欲神足”、“勤神足”。意思是,对成就三昧有勇猛求证的欲,以这个欲发起精进,就能真实成就禅定。

第三、心神足,这是讲到真实的寂止,也就是以前世修寂止的习气,今生稍作努力,就能使心一缘安住而入定,这叫“心神足”。

第四、观神足,这是着重在观上修。依靠所得的三摩地教授,经过智慧辨别之后,心中了无疑惑,就能使心不散乱而入定。

像这样,以神足庄严自心的缘故,能恒时使身心轻安快乐。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五根”指信、进、念、定、慧。“根”是以能生长或能增上为义。以五根的作用,能出生清净的涅槃法,因此称为“根”。

首先讲信根,比如:对因果定律生起了坚信,即使舍弃生命也不造恶;或者对菩萨行发生了信心,除此别无所求,自己选择的道路唯一是成佛度众生的菩萨道,其它寻求人天欲乐、来世富贵生天、或者一己解脱等,都无所希求;又如深信一切因缘所生的法都如空花、泡影般毫无自性,以此就会灭除一切执著实有的见。没生信解前,一直误认为一切现相是实有的;生起信解后,就认定一切现相都像水月空花般,现而不可得,再不认为是实有的;或者对如来十力、四无畏等的广大功德生信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修持成佛之法等等。像这样,就是信心生了根,叫做“信根”。

对有信心的法,心里有四正断的精进,就是出现了精进根。也就是能非常勇悍地改过自新,没生的恶尽力遮止生起、已生的恶尽力灭除、未生的善尽力使它生起、已生的善尽力使它增长,这叫“四正断”。具有这样的品质,就以精进力能不懈地勤修,这叫“精进根”。

对以精进心修持的法,内心保持正念,常不忘失,得到了念住,就是“念根”。然后得到禅定,对念根明记不忘的法,不散乱而安住,就是“定根”。以心一缘安住的诸法,对它的自相和共相,心中非常明了,就是“慧根”。总之,生起这五根之后,就有能力生长清净的涅槃法,因此叫做“根”。

下面讲以五根庄严自心的结果,经上讲了“深信坚固”等五句。

也就是:生起信根的缘故,能坚固地信解因果、空性等等;生起精进根的缘故,有强大的控制力,能把持住身心精勤不懈地修行;生起念根的力量,能把持住心,让心恒时不迷失、不忘记正法;生起定根的缘故,有能力把握好心,使心不散乱在六尘当中,一般人一跑到境界里,心就像猴子一样东攀西缘,心就散乱了,就是没有定根。如果有定根,就能保持内心寂然调顺。“寂然”,就是心里远离动摇、寂静不乱;“调顺”,就是眼、耳等一切根都很调柔、很随顺于法;生起慧根的缘故,就有能力抉择轮涅万法,由抉择了达了诸法实相,就能断除烦恼。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五力不是另外有什么法,而是指五根增长到能伏灭违品而不为违品所夺的地步。心上修出了五力,就有比以往更殊胜的功德庄严,就能做到“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众怨”,指的是五根的违品——无信心、懈怠、忘失法、散乱、愚痴。但在生起五力,善根的力量已增强到违品不可夺的地步时,无信、懈怠、忘失、散乱、愚痴等怨敌就完全打倒了,以后善根再不会被违品摧坏。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通过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的修行,就完成了资粮道、加行道而证入初地。初地的七个菩提支分,叫做“七觉支”。

首先“念觉支”,就是对菩提道的修道支分已经实修而生起了觉受,由此诸菩提分在心中明记不忘,这叫“念觉支”。

其次见道时,无错乱地了知轮涅万法的体相,就是了知要断的轮回法是怎样的,要证的涅槃法是怎样的,心里能无误地抉择,就叫“择法觉支”。

第三、就是有力量能证得上上位的殊胜功德,能断除证入上上位的障碍,这叫“精进觉支”。

第四、已经现证了法界遍行义(法性遍行在一切万法中,这遍行在一切万法中的本性,叫“法界遍行义”),证入初地时,以现证法界遍行义,远离见道所断障碍,就会发起极大欢喜心,这叫“喜觉支”。

第五、这时远离了身心不调柔,身调柔非常轻利,心调柔能无障碍地趣入所缘,这叫“轻安觉支”。

第六、一缘安住于法界真如中,这是“定觉支”。

第七、断除了昏沉、掉举,就像澄清的海水没有波浪、也没有污浊,自然无动摇而安住,这叫“舍觉支”。

这就是证入初地时心中生起的七觉支的庄严,由此就能恒时觉悟万法。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进入修道位,以具有八种正道庄严的缘故,能做到真实智慧恒时现前。

第一、正见,就是在见道时,择法智慧已经现见了人、法二无我的法界平等性(轮涅万法是平等一味的空性,叫“法界平等性”)。由于见道已现证了平等性,在修道位就随转而行,也就是按见道所见而通达修持,这叫“正见”。

第二、“正思维”,就是以正见为因,心中思维出离三界的因——增上戒定慧。也就是发起思维:“我怎么从三界中出离呢?”这出离的因就是增上戒定慧,思维了这一点之后,就发起求证戒定慧的欲心,这种思维叫“正思维”。里面没有贪爱、损害等的烦恼,所以叫做“正”。世间的思维多属于邪思维,比如思维怎么发财、怎么出名、怎么享受等等,就是有贪心杂染的邪思维。

第三、依于正见和正思维,按照自己所了达的法义,为利益众生而进行宣说,宣说时离开了妄语、恶口、绮语、两舌的过失,这叫“正语”。

第四、身体断除了杀盗淫等恶业,而趣入解脱道,叫做“正业”。就是身体的行为远离了罪业。

第五、断除一切谄曲、诈现威仪等的邪命,叫做“正命”

。就是在世间生存,没有不正当的手段或方式。

第六、依靠修持正见、正思维、正业、正命,为了断除修道所断,一切时都精勤地修持圣道,这叫“正精进”。

第七、不忘失所了达的法义,心中清楚地显现,这叫“正念”。

第八、一缘入定于法界真如中,这是“正定”。

以上是二地以上修道位所修的八种正道,由于心里具有这八种正道的庄严,因此使得真实智慧恒时现前。

丁五、止观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心中有了寂止的功德,安住在心本自的法性当中,就能净除一切烦恼。而有胜观的庄严,就能如实了知万法本自的体性。万法的体性如何,也如何了知,叫“如实了知”。

丁六、方便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费力很少、能轻松顺利地成就大义的法,叫做“方便”。从主要上讲,要成熟一切佛法,就必须有无分别智的方便。不管道上的十地、十波罗蜜、菩提分法,果上的十力、四无畏、一切种智等等,圆满这一切的方便就是无分别智。对一切道果的法,没有耽著、攀缘,就一切都会圆满证得。

其次,成熟众生的方便是四摄。具有四摄的方便,遇到有缘众生时就能顺利地摄受他,使他脱离恶业,而且放置在善根中。

再说快速获得菩提的方便,就有忏悔、随喜、祈祷、发愿、回向等等方便。怎么速成菩提呢?就是:对生起的一切罪业要用忏悔来净除;对自、他的任何功德要修随喜来增长;对一切诸佛要以诚心祈祷来求加持;对所做的任何功德要发愿回向:愿我成就无上殊胜的智慧正等觉(就是祈愿自己显发本性的大智慧而成佛)。能这样实行,就能速成菩提。

或者,要使得殊胜的大乘道持续不断,方便就是智慧和悲心。有了这两个法,就使得如来慧命或者佛种性相续不断。而且心中引出了智慧和悲心,以智慧不落轮回边,以悲心不落涅槃边,由此就能成办无住大涅槃。

总之,这些方便都需要从自己心里修出来,修出来了,就具有方便的庄严,就会很善巧。就像开车很善巧的话,就开得既轻松、又顺利、又快速,走无上菩提之道同样要有方便庄严,不是笨拙、缓慢地修,而是轻巧、灵活地修,很顺利就能圆满成办有为和无为的安乐。

丙三、结说能令一切佛法圆满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这是结束语。上面已经很广地讲述了依止十善业庄严众行的利益。也就是,首先具足十善业道的基础,再把道拓展开来、庄严万行,就会逐渐生起大乘道果功德,最终能使无上菩提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恒沙功德都修证圆满。

这样你就知道,成佛的基础是十善业道,现在努力把基础打牢,在这之上再实修大乘六度万行,就能修成一切佛法。

乙四、结赞十善为五乘共依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最后赞叹十善是修持五乘法共同的所依。就像地球上一切城市村庄、一切高楼、街道、广场,都是依止大地而建立的,只有依止大地,才建起了一栋栋楼房、一座座建筑物,离开大地就什么也建不成。不但人类的各项设施,外界的药草、花木、森林等也都是依靠大地才得以生长的,这些植物只有把根扎在大地里,才能出生、成长乃至圆满。不把根扎在大地里,连一寸一厘也长不了。所以大地是一切有情、无情生长、活动的所依。

大地比喻十善业道。修好了十善业道,保证了身口意业清净后,依止它就能建立人天的道、二乘的道、菩萨的道,乃至修成一切佛果功德法。这个道理在前面做了很广的阐述。总之,一切修行都离不开身口意,身口意清净了,就能修更深广的佛法。身口意造恶不清净,就没有修道的所依,就像七层宝塔没有最下一层,就不会有上上层;又像杯子下面有漏洞,装多少醍醐也会漏光一样。

以这个缘故,有十善业道的基础,五乘的修行就可以建立、开展;没有这个基础,就都建立不了、开展不了。佛法是用你的心来修的,你的心要能脱离罪业的缠缚,才能发起内在的功德。心还缠在各种罪业当中,就没办法修出广大的法来。就像洗衣服,先要把最粗的垢洗除,才能除更细的垢、再除极细的垢,最粗的垢还没去除,怎么能净除里面微细的垢呢?所以十善业道是五乘佛法的共依,离开它就修不成任何佛法。

甲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经宣说完毕,当机者娑竭罗龙王和与会的大比丘、菩萨们,以及在旁听法的天、人、阿修罗等,都生起了大欢喜心,信受奉行。

闻法之后,最关键的就是“生大欢喜心,信受奉行”。佛传法的用意是要我们遵照佛法来实行,而不是听过就算数的。光听不实行,得不到实益,所以法要受持在自己心里,要生大欢喜心,将来时时刻刻按经中的教导去实行。“奉”就是尊奉,就像忠臣尊奉皇帝的圣旨而不敢违越那样,对佛说的法虔诚真实地奉行。我们只有奉行本经的教导,首先断除身、口、意的十恶,依此才能证到佛法,才能得到本经所宣说的无量利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