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十三页:
◎【二究明利益】
这一段分三个小段,第一段讲因成。
◎【初因成】
序【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
这两句经文就是一段,这个文是接著前面而来的。前面一大段是说明在修行上是以净土为指归,而净土法门当中又以持名念佛为最紧要。前面一段文就三经做一个比较,使我们肯定小本《弥陀经》所说的法门最为精要。这一段题目是「究明利益」,究是究竟,彻底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利益,所以一开头这一句就给我们指出来。他在修学上,首先就是伏烦恼,『万虑咸休』,到了极处是『一心不乱』。这两句文很简单,把佛法的修学宗趣完全指示出来了。所以学佛常常有人问,也许我们自己同样有这些问题,佛法到底是修的什么?这么多的经论,这么多的法门,修什么?哪一个法门最殊胜?学净土的说净好,学禅的说禅好,学密的说密好,到底哪个好?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一个最适当的标准,如果这个法门真正能够帮助你降伏烦恼,这个法门就好!这个法门能够帮助你得到一心不乱,这个法门就叫第一。
不管你用什么法门,如果这个法门不能帮助你降伏烦恼,一天到晚还是分别执著妄想,起心动念还要造种种罪业,这个法门就不行,学了就没效。这个东西就好像我们有病吃药,药吃了病就好了,这个药就有效;如果这个药吃下去之后不见效,这药就不能继续再吃。如果这药吃了起反作用,不但没有好而且更坏,这个药立刻就要停止,这个常识我们有。所以佛法修学是不是真的对症,效应就是看看我们的烦恼是不是减少,我们的心是不是清净,就在这个地方观察。如果烦恼真的减少,心地真的清净,这个法门就好。
有几位同学经常在我们讲堂听经,偶尔也到外面听听别人所讲的,听了他就起反感,听了很烦恼,他回来给我说。我听了他这些话,我就摇头,我说:你错了,错在哪里?你被境界所转。你听我讲的听成习惯,认为我这个是对的,你实际上已经是被我牵著你的鼻子走了,你就不是一条好汉!你听听别人跟我讲的不对的时候,你马上起反抗,可见得你听经听了这么多年,你著了相,所以你不能开悟。你在我这里听不著相,听别人的也不著相,你就得自在了。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高明,就是一生不牵著人鼻子走。所以在《金刚经》上把他老人家一生所讲的经全部否定掉,谁要说佛有法可说,这个人就是谤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从来没说过法。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学佛第一要明白这个原理,当我们听的时候,我们是了了分明,这就是增长智慧;可是内心一定要保持如如不动,不被他牵著走,这是你有功夫,你有定!在诸佛面前听经,我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切妖魔鬼怪说法我也听,我也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你就成就,成就无量无边的智慧。你们看看《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学佛的,也有外道的,社会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教我们六根一天到晚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要样样都明了,成就无量的智慧,要在一切境界里面都能保持如如不动,成就甚深的大定,这是佛法。
排斥邪门外道的,固然是应当的,如果随著释迦牟尼佛的语言去转,那还是错的!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是要我们转经,不要被经所转。《坛经》里面所讲的,法达禅师没有遇到六祖之前,被《法华经》所转。这个所转,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他具有某种的成见。常常听我讲经,对我讲的他有了成见,他听别人讲的,他听不入耳,听不习惯!只要你有成见,你就错了,就有了偏差,为什么?你万虑没息。所以真正的功夫,无论什么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片清凉,无不自在,这叫做闻法。闻佛法懂得这个原理原则,然后什么法都可以闻,什么境界都可以接触,接触的时候决定不动心,决定不起念,决定是样样明了,换句话说,你六根接触六尘之处就是戒定慧三学三慧,无有一桩不圆满,无有一条不具足,这叫真修行。
演【万虑咸休,是妄心初息。】
这就是所谓功夫成片。无论什么境界,无论什么议论、言说,我们一听就晓得它的是非,一听就晓得它的因果,不必去思考,一接触就明了。明了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所谓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一接触就明了。接触就不动心,就如如不动,这才是功夫成片,就是『妄心初息』。从此而后,不断的在境界里面去训练,练到什么?正念成就,这就是一心不乱。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正法、是邪法,你的心绝不乱,你在一切邪正法当中,你决定是一心,不是二心
。一心里面,告诉诸位,没有邪正。如果还分邪、分正,你已经是二心!不分邪正,你也是二心,你们想想对不对?分的对面不分,不分的对面还是分,有一就有二,起心动念就是二心。佛法里面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起心动念落到八识里面,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是指末那与第六意识。三心二意是迷惑,三心二意是无明。堕落在无明里面,他怎么能够把妄念息掉?息不掉的。所以学佛的初步是教你要看得开,要放得下!无论善事恶事都不要计较,恶事恶缘要放下,善事善缘也不可以攀,攀著还是错了。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随缘才能消业,随缘是什么?在一切境缘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一切随缘,随缘自在,随缘就不起烦恼。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你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著,就是造业。所以,万虑息不掉,我们念佛就念不好,功夫就不能成片。
法门决定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你要是有高下,是妄念、妄想。佛在大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平等,无有一法不清净。由此可知,不平等、不如、不清净都是从你自己无明妄想里面变现出来的。真实法中决定没有这些事情,一心不乱就恢复到真实了,这个时候正念现前。正念不是没有念,正思惟不是没有思惟。虽有念,虽有思惟,他不落在心意识里面就叫作正。换句话说,他这上面不带无明,这个念、思惟就叫正。念头跟思惟上带著无明,那就不正;不带无明,不带烦恼,就叫正。换句话说,一心是正,二心是邪。一切思惟、念虑都是依一心起的,这是正,如果是依二心起的,那就叫邪。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经上讲得这么多,这是如来的正思惟,这是如来的正念。我们今天打开经本看的时候,分别无量无边的名相,我们用分别心、用执著心、用妄想心来研究,结果把佛的正知正见、正思惟,这一变就都变成邪知见、变成邪思惟。其实佛的东西有没有变?佛的东西没变。佛那个是正的,正的翻版印到我们心里头翻版的时候,我们把它翻邪了,佛法还是正知正见。以前我们讲过转法轮,这个「转」字不容易!如来是正知正见,转到你心里头还是正知正见,这才叫转。如来的正知正见转到你心里头变成邪知邪见,那等於没转!这是佛法之难处。这个问题实在讲,就是你自己会不会?禅家常常勘验学人:会么?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教下,同样可以用在念佛的功夫上。所以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确实念佛法门不可思议!诸位如果是深入经藏,你才能够体会得到,你才能够证实。
这个法门把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超出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包括了禅宗,包括了密乘,这是前面都曾经跟诸位透过这个消息。那么我们认识了,肯定它了,然后我们必须要研求的,那就是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念,才能真正达到殊胜的效果?要怎么样念,才能念到功夫得力。所谓得力,就是他真正能伏烦恼,真正能够得一心不乱。换句话说,得要会念!会念跟不会念,差别很大很大。会念的人,这一句阿弥陀佛在一生当中就能念成佛了,真的像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疏【不念佛前,念念尘劳,所谓一刹那间九百生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无量无边,天眼莫觑,名万虑也。】
『不念佛前』,就是你不会念佛,没念佛之前,『念念尘劳』,你的妄想无量无边。有没有数目字可寻?给诸位说,没有数目字可寻,实实在在太多了。下面这是佛给我们讲的,『一刹那间有九百生灭』。『生住异灭』是讲一念,一念虽然极其短暂,它还是有这四相。这个念头生,生了之后住,住以后变(异就是变异),变以后灭。
诸位想想,『一刹那』是极短的时间,经上常说「一弹指」,说一个非常健康勇猛的人,这人有力气,他弹指弹得快,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像我们普通人弹指弹得快一点,一秒钟弹四次,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你们算算看这个数字,这就有二十多万!二十多万再乘四,生住异灭,这种微细的妄想、念头,无始以来从未间断过,你就晓得我们这个心是多么的杂,多么的乱!我们念佛人往往会发觉,我在念佛的时候妄想好多,那当然多!你要是念得妄想不起来,万虑咸休,你的功夫已经成就!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你已经得到了。这是一个学佛人真正的目标,真实的受用,其他的都是假的。
人生数十寒暑,弹指之间就过去了。现代人大家每天都看报纸,你们看报纸看什么?我初学佛的时候,每天报纸我第一个看讣文,今天多少多少人死了,这个人年岁大死了,那个人年岁轻死了,黄泉路上无老少!我天天看这个,看这个是什么?有个警觉:人命无常!想想这个人一生搞的什么?一生纵然做到帝王,也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他作帝王,他哪样东西能带走?所带的一身罪孽。经里面讲的一点都没错!佛教给我们把罪孽换过来,换成阿弥陀佛,换成十大愿王,这可以带得走的,所以要会换!十大愿王,愿愿那个境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也是竖穷横遍,愿愿都如是,真正不可思议!
演【念念尘劳者,尘者不净,劳者不逸。】
这是比喻,比喻我们的心不干净!『尘』是染污的意思,被什么染污?被名闻利养染污,被五欲六尘染污,被妄想分别执著染污,所以你的念不净。被染污的念,叫妄念;如果不被染污,是清净的,这个念就叫正念。『逸』是自在,『劳』是劳苦、劳累,你不能自由自在。
演【聚缘内摇,趋外奔逸,是其相也。】
这两句是出在《楞严经》上的。『缘』是缘气,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见解妄想,聚集许许多多的见解、许许多多的妄念,这是在内,使你自己的心不能够安静,换句话说,你这个心静不下来,你的心定不下来,这就是『聚缘内摇』。『趋外奔逸』是处处向外境上攀缘,六根攀缘外面六尘境界,在境缘当中患得患失,这就是念念尘劳之相。
演【刹那中有九百生灭者,刹那,时极速也。经云:众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生住异灭者,有为四相也。】
诸位如果读过唯识,这句话就好懂。『有为』就是指有为法,有为法里面包括心王,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十一个色法,这统统叫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异灭四相。
演【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我们以方便语来说,十法界森罗万象这些有为法是一种暂有相续之相。刚才我跟诸位说,这是方便语,是初级的佛法,对初学的人来讲的。如果是究竟真实语,真实语是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说的就不懂!真实语说真的,真的不懂,不能接受,方便语听听还有道理,还可以接受。这就是佛法之所以不得不用方便法,道理在此地。可是学佛一定要从佛的方便法去悟入真实,真实说不出的,说了也不懂!真实法要你悟入,悟入之后,古人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入到这个境界之后,看看佛所说的,看看菩萨所说的,看看那些祖师们所说的,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趣味,当然能生法喜。
演【分齐头数者。】
什么叫分齐头数?此地也有简单的注解:
演【此非彼曰分齐。】
『分』是个别,『齐』是齐类。一切万物可以把它分作种种品类,在佛经里面叫分齐,就是我们所讲的品种、品类。
演【各有绪曰头数。】
『绪』就是它有个次序,它不会乱的,这叫『头数』。头数无量无边,纵然是阿罗汉的天眼也没有办法把它看得清清楚楚,也没有办法看出它到底有多少头数。我们在经上读过,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比我们观察实在是细微得太多了。微尘还可以分,所以有色聚极微、极微之微,阿罗汉就看不到了。这就说明,阿罗汉也没法子知道这些念念尘劳的分齐头数,阿罗汉也看不到。
疏【此万虑者,甲灭则乙生,俄去则倏返,百计除之,终莫能得。】
这就是我们修行人最苦恼的地方。诸位看注解,这个文意思很深,非常重要。甲乙是什么?都是代表念头,代表妄念。头一个念头灭了,他第二个念头又生了,接著就起来了。
演【甲灭乙生者,约彼此说。】
彼念灭,此念生。底下说:
演【如贪灭瞋生等。】
我们一天到晚起这烦恼,贪瞋痴慢,这个烦恼的念头太强太强了!「俄去倏返」,一会儿它走了,一会儿它又来了。
演【俄去倏返者,约一法说。】
『一法』是说相续法,这个念头是相续的。其实前念决非后念,只是相续相而已!就好像我们看电影,我们在银幕里面看的那个像,好像是那回事情一样,可是你看看底片张张不一样。你才晓得这个念头念念都是独立的,这是给诸位说真实话。能够真正体会到真实,你才会相信,这一生当中可以返本归元。所用的方便法,正如同佛所说的是就路还家,不必拐弯抹角,这才是真正的利根,真实的智慧。那就是说,正如同《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两个大问题,这都是根本问题。所以在千经万论当中,中国不但禅宗的祖师,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重视《金刚经》的。《金刚经》上两大问题:第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念纷飞,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个念头降伏住?「应云何住」,我们这个心应当住在哪里?两大问题,这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我的心应该安在什么地方?你看世间人的心,他安在哪里?安在名闻利养里头。他的心是住在名闻利养上,换句话说,他那个心一天到晚所牵挂的就是名闻利养,他牵挂这些东西,牵挂就是住。
我们这个心应该牵挂什么?我们用这个话来讲,大家好懂。你牵挂在世间名闻利养,统统是假的,那叫什么?轮回知见。生死轮回的知见,你牵挂在生死轮回上,你怎么能出得了轮回?我们用《金刚经》上这两个问题,拿《弥陀经》来解答,这就好办了。你的心应该住在哪里?应该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来降伏其心?用一句阿弥陀佛来降伏其心。不管你什么念头起来,立刻转变,转换成阿弥陀佛,你就大功告成了。你的善念、恶念、贪念、瞋念,不管什么念头,只要念头起来,立刻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你要这样念佛,你的功夫就得力了。这种方法念佛,你念不久一定是万虑咸休。所以你要会!这个方法比禅好,比密也好。我讲《心经》的时候说过,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的大神咒、大明咒、无等等咒。我说得很清楚!会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禅教密律净统统包括在其中,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大总持法门。你要不抓到这个,你去抓到那个枝枝叶叶的,苦不堪言!要想解决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得好,最低限度,要把这一部《疏钞演义》痛下功夫详详细细来研究讨论,在这上下功夫绝不白费。这一部经我们预定是三年圆满,大概要讲三百五十次,这个时间绝不浪费。所以一面我们研究讨论,一面大家在一起共修,解行并进,与会的同修有福!
我们生在末法,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末法时期净成就。能够选择这个法门,一门深入,就是上善之人,正是经中所讲的诸上善人。你能够死心塌地选择这个法门,你就是上善,你就是有智慧。这是上根利智,他才会选择这个法门。纵然接触其他的法门,不惊不怖,如如不动,为什么?接触一切法门都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了,绝不动摇!
疏【今以持名之力,正念才举,杂想自除。】
诸位一定要会用功,你这个妄念起来,妄念当然是有,不可能没有,你要是没有妄念,那你早就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你有妄念,记住,决定是凡夫;没有妄念,就是圣人。你要用这一句佛号去除妄念!所以念佛的时候,有妄念起来了,这时候怎么办?你要把全部的精神灌注在佛号上,就是你要注意佛号,不要去理妄念,妄念自然就没有了。
妄念起来了,你要特别去照顾妄念,把佛号给忘掉,那就坏了,妄念就愈来愈多,佛号就愈来愈少,为什么?你照顾它去了。这个时候会用功或不会用功,就是说你能够专注在佛号上,不理会妄念,你就会用功了,你的功夫就得力,妄念自自然然就没有了。不要想去除妄念,想去除妄念,这就是增加一个妄念。妄念已经多了,我还要除妄念,除妄念是又加了一个妄念,妄念决定除不了!所以妄念根本不要去理会,全部精神集中在佛号上,这是真正除妄念。下面大师举了个比喻:
疏【喻如师子出窟,百兽潜踪,杲日照霜,千林失白,名咸休也。】
它比喻什么?注解说:
演【狮子杲日喻正念。】
狮子杲日都是比喻正念。什么叫正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正念。
演【百兽与霜喻万虑。】
百兽与霜比的是万虑,就是乱想,胡思乱想。正是比喻一句阿弥陀佛才起来,你的一切妄想都息掉了。这种功夫是在起心动念处去做,一定要把妄想降伏住。
今天在念佛当中,我跟诸位说了几句话,特别提出《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三福」,那是修行的基础,是修行的根本。《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观,就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没有这三个条件就没有办法修观。同样的,念佛要想达到一心不乱,还是离不开这个条件。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想想,我们做到了没有?这是五乘佛法里面人天乘的基础,如果这一条做不到,来生人身就得不到。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一看这就是声闻乘、缘觉乘的根本法,小乘法。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今天在此地就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劝大家修行,劝大家发心自行化他,这是菩萨法。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声闻、缘觉、人天乘的基础上。我们这一句佛号要以三福为基础,才能真正达到万虑咸休。底下有一段引证:
疏【故永明谓有人数息,觉观不休,念佛称名,即破觉观,此其验也。休之又休,穷其源本,故云究极。至於一心不乱,是为成就念佛三昧。】
这一段是莲池大师引用永明延寿祖师一段话来做证明,《演义》里面有注解:
演【数息者,数息观也。数出入息,从一至十,对治散乱法也。】
『数息』是数息观,禅宗里面所用的方法。『数出入息』,就是数呼吸,从一到十,这个方法能够『对治散乱』。心散乱有妄想的时候,你就数呼吸,或者是专门数出,或者是专门数入息,都可以。
演【此法通世间出世间禅,如根本禅,多由数息而入。而六妙门。】
『六妙门』是天台家修行的方法,也是属於禅的一种。
演【亦先以数息为首。】
这是下手的最初方便。
演【请观音亦必以数息为助也。】
这个意思就说明了,「数息观」在大乘佛法里面用得最为普遍,宗门教下都常常用它作为入门的方便。什么叫觉观?
演【初心在缘曰觉,细心观察曰观,正是此人数息工夫。】
『觉』是什么?先用这个功夫的时候,自己能够觉得这个心系在出入息上,也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云何住」,他把心住在哪里?牵挂在哪里?牵挂在出入息上。那他就不挂在五欲六尘上,他就不胡思乱想,他就专注著这个出入息,这时候叫「觉」;以后功夫逐渐细了,这叫「观」。所以觉与观,只是一个粗觉,一个细觉。细觉就叫观,粗观就叫觉,就是粗细之分而已。他的功夫要是成就了,功夫逐渐的增进,这个增进就是底下所讲的:
演【觉观不休,亦即是病。】
可见得这就跟吃药一样,这个药吃了很有效,能对治,对治到病将要好的时候,这个药要丢掉,如果这个药继续吃下去,它要起副作用,又变成病了。这就是说明这种方便法可以在初学的时候用,它不是究竟法,它可以能够把你妄念止息,它不能教你开悟。诸位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阿罗汉能够成就九次第定,不能开悟,不能破无明,不能明心见性,同样的就是这么个道理。於是:
演【遂借称名为转治也。】
到这个功夫的时候,再用念佛,用一句佛号破他的觉观。
演【但字字分明,亦是觉。句句接续(就是相续),亦是观。云何即破觉观,盖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毒尽兵消,身心安乐耳。】
其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是觉观,可是这种方式跟数息确实不一样。数息从一到十,这个数字一定要很清楚,不能错了,所以他的精神要很集中,的确对治妄念是个很好的方法。念佛,有时他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为什么?他不计数。这一句佛号像唱歌一样唱熟了,反而罩不住妄想。因此,念佛要计数就是这个道理。计数的时候,念佛跟数息的原理同时运用,譬如用念珠,一声阿弥陀佛拨一个念珠,不容易克服妄想。你要念三声阿弥陀佛拨一个珠子就比较容易了,为什么?专心!不专心的时候,三声都会忘掉!三声,不能说: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阿弥陀佛三,那不行!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很正常,念得很熟,自自然然的,这个数字记住一点都不错,这样能够降伏你的妄念。从三再增到四、增到五,慢慢的再增加。如果能够念十声阿弥陀佛拨一个珠子,那是相当高明的功夫了。这是初学的人两三年当中做不到的。
这个方式,就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毒是什么?毒是执著。以这个方法,去破数息的执著。由此可知,佛法自始至终它的大原则就是破执著,先破人我执,再破法我执。因为真如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是凡夫,没有分别执著就是佛菩萨。这也是佛法修学最高的原理原则,一切分别执著都打掉了,那就身心安乐。
演【又或此人径就理持,研究之极,顿入无心三昧,亦不可知。此正是一个咸休样子,故取之以为验也。】
『验』就是证验,就是证明,我们现在所谓见证。执持名号有事持、有理持。什么叫事持?什么叫理持?到以后的经文还有详细的来讨论,这都是讲方法、境界,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理论方法真正明了通达,而没有障碍了,确实可以『顿入无心三昧』。「无心」是无妄心,无念是无妄念,不是没有真心,不是没有正念。到这个境界,这是一心不乱,这是念佛三昧现前。这正是所有的妄念统统都息掉了,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全部都没有了,都消失得干干净净。
所以大师举这个比喻来作一个见证,使我们相信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能够达到最高、最究竟的功夫。今天时间到了。
资料恭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26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